阅读历史 |

第九十一章烧不成(1 / 1)

加入书签

四水村的矿洞就在山脚下,地理位置特别好,从矿洞中取出陶土,只需要平地运送即可,倒是比秦家的矿石位置好一些。

一看山脚下大大小小百十个矿洞,就知道从前这里制陶业是有多么的发达。矿洞已经荒废了十来年,现在已经被野草占领了,想要进洞中还得先把洞中的野草都锄掉才行。

“我倒是忘了,这都无人来此地多久了,必然是要长满野草的!”见到此景,沈拴全恍然大悟道。

无法,只能安排人把矿洞内的野草先处理掉,这般动静便引来了村民的疑惑,都在议论为什么沈家又开始打扫那几个废弃的矿洞,是不是里面还有没采完的陶土?可他们住在这儿多少年了,那些矿洞里面除了白色的石头外,啥也没有了。

但不管怎么样,有新鲜事,必然就能引起大家的议论,尤其又是农闲时候,整个沈家都成了村民热议的焦点。

还好矿洞的清理很快,当日便清理干净了,第二日清晨,沈家一行人便早早到了窑洞跟前,还有不少凑热闹的村民跟了过来,废弃许久的窑洞难得这么热闹。

沈慈心跟在沈拴全后面进了窑洞,这还是她第一次进窑洞。进入后便四处打量,这儿取瓷土的矿洞并不深,而是十分宽大,这种形式的矿洞是因为这儿的矿石多在表面,所以不需要挖深。又为了方便取石作业,将洞口挖大,便形成如今宽且浅的矿洞形式。

进入查看后,果然如同村中村民说得一般,矿洞表面上都是白色的石头层,已经没有适合做陶土的黄土层。

沈兰心看到干干净净的矿洞,顿时觉得自己回家无望了。

沈慈心细细看完整个矿洞,果然当地人铲的很干净,将表皮黄色的粘土都基本铲干净了,而现在裸露的这一层白色的岩石土,她看着却觉得有几分不同。察觉到不同,她伸手从石头上抠了一些石头粉下来,很松很容易扣下。她将扣下的石头在手指尖细细的碾着,矿石如她所想,非常容易就被碾成粉状。

这样的土,会不会也适合来烧瓷器呢?

沈慈心琢磨着,便趁大家不注意,从石墙上扣下一块鸡蛋大小的石子带回了家。

到了家中,沈慈心便让玉如去要个药钵子,将石头捣碎成粉状,这才带着粉去找沈拴全。

见沈慈心拿着碾碎的瓷土来,沈拴全很快就明白了她的意思,便先一步点出了沈慈心的目的,“你是想告诉我,这个土看着也能制瓷吧。”

沈慈心见沈拴全看出来,笑着道,“祖父料事如神呐,我便是这个意思。”

沈拴全摇摇头,惋惜道,“可惜不成啊,其实早些年村里的人就试过了,这些瓷土制成的陶器烧不成,烧成的陶器十分容易碎。”

竟然试过了,是失败的结果!沈慈心一脸失望,“是我自作聪明了,还以为从前没人试过呢。”

也是,古人也不是傻子,这个土跟现在瓷土这么像,而表层的陶土又取完了,他们怎么会不拿后面这层矿石试一试呢?

“若是这个石头亦能制瓷,那咱们四水村的日子也不会一日比一日差了!”沈拴全叹了一口气,他这两日去年少时玩伴家中喝茶,见大家日子都不如从前,心中难免感慨。

得了这么个否定的答案,沈慈心有些失落,从沈拴全这儿离开,就碰见要出去玩的沈柔心和沈添勇。两人碰见她,便邀她一块儿出去,沈慈心正想换个心情,便跟着他们出门去了。

四水村本就不大,逛着逛着便遇到了一个旧窑,现在已经被改成了养家禽的地方,从前的窑门被拆了,换上轻便的竹编门,里面正好养一些鸡。

没见过这样的土窑,沈慈心几人十分好奇,正要围上前看呢,出来一个头戴斗笠的长者,“你们几个小孩是沈家的吧,这是看什么呢?”

“老伯,这是从前的土窑吧。我们没见过,来看看新鲜。”沈慈心上前说明来意。

“都是老土窑咯,只能烧陶,可比不得你们沈家的窑,你们的窑可是烧瓷器的!你们要看便看吧。”老伯是个和气的人,听沈慈心有礼数,便让他们上前看。

沈慈心若有所思点点头,四水村确实都是烧陶的,比较原始,但相对成本也比较低,十分适合普通的村民。烧陶和烧瓷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对窑内的温度的要求,相对于烧陶,烧瓷的温度要求更高。

所以会不会是温度的原因呢?温度达不到,黄土后的矿石才会无法利用?

沈慈心如此想,便决定从四水回去之前采集一批瓷土,带回瓷木镇试着烧一次看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