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军医培养计划(2 / 2)

加入书签

钟粟点了点头,他当然心里有数,只是自己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得权衡各方面的,可不是能够随意调配的。

军医这个特殊的职位,其实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当时并没有出现严格的制度。

随着战争频繁爆发,大夫需求量也开始变大,因此自战国后,统治者开始大力关注军医制度。

经过无数朝代的发展,到了宋代后,军医制度得到最大程度的完善,不仅为宋朝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后代医疗教育提供了基础,可见宋朝军医是史上医疗制度的一大进步。

在宋朝建立的几百年中,大多数统治者

都非常熟悉医学,并且编写了很多有关于医疗方面的书籍。

为了适应战争需求,朝廷还需向民间招募大夫,服务于军队的医者虽然没有必学科目,但宋代医官所学医学科目一共有九门,当时最高医疗机构里面的医者也曾担任过军医。

有了专业的医疗人员,就得有提供药物的机构,为了保证士兵作战能力,针对战争所用的药物都是官方医药机构提供,不用军队花钱。

而且战疫中受伤士兵人数较多的时候,朝廷还会派专门的医生到场。

宋代部队中的医生都由太医同派遣,当时担任京师部队医疗工作的有太医局的医学生和医官。

神宗时规定太医局的上舍生和内舍生应轮流治疗三学(大学、律学及武学)学生和各营将士的疾病。

绍兴元年(1131年),因东京差到太医局学生九人,判太医局樊彦端奏请,按照祖宗旧法,专一医治殿前马步军、三司诸军班直,遇有缓急病患,依照太医局历来立定条法差拨,逐处医治。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军医教育与一般医学教育相通的史迹。后来全国各地驻泊医官,多由太医局选派。

宋太医局分科与教学课程,有疮肿兼伤折、金疮书禁等,均与军医特别军阵外科医生的培养密切相关。

另外,宋代作战部队为陆军与水军,陆军又分为骑兵和步兵,骑兵的核心作战工具便是战马,战马不行,士兵武力值再高也没用,所以朝廷特地设立兽医机构。

遇到战役,既需要负责医人,同时也负责战马治疗。

作为军队成员的一部分,医生也受到严格的奖惩制度制约,赏罚分明也体现出了执政者对军队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了该制度的完善。

《武经总要》中记载:“如弃掷病人,并养饲失所,

主者皆量事决罚。气未绝而埋痊者,斩。庸将多不恤士,即被弃掷生埋,以此求士死力,不可得也。”

如此一来,医学院中的人派往大宋军中后,完全不需要担心会出什么问题,比较有强大的制度保障。

当然,他们去是带着重要任务的,大宋固然军队医疗保障体系很完备,医疗水平相对于其他各国绝对够先进,但如果有了钟粟在后世的思维,还可以有更大的提高。

就像现在张叔夜的军医,早就掌握了很多在大宋看来跨时代医疗手段,他们对于各种伤兵都有很科学的对待方式。

其实,要做出跨时代的东西太难了,但有些简单易行而又实用的做法却很是有效。

其实,在《武经总要》中,便记载了很多实用的医治手段和方剂,有些做法看起来已经和后世的外科手术很想了,只是没有后世的做法科学规范。

既然复杂的难以做到,那就从一些简单的习惯出发。

勤洗手、讲卫生之类后世司空见惯的做法,在大宋并不会得到重视,但其实这些习惯往往能够预防很多小毛病。

钟粟在找到张林之前,已经简单低整理了一些。

所以这次名义上是派人去为种师道诊病,其实是为了推动大宋军队医疗水平。

按照史料记载,大宋的军医体系虽然完善,但军医的数量还是太少。

北宋全盛时代有23路326州七百余名翰林医官,加上原有驻泊医官,仍不过八百多名,每州还分配不到三名,何况还要为州府的吏民医疗。

解决了军事技术和作战器材和设备的问题,下一步当然要保障军士的健康。

虽然这次仅仅是派几个人前往,但他们却有着很多任务,或许到了下一次,会有更多的人去。

一个军医培养计划在钟粟大脑中徐徐展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