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二章 别君去矣(2 / 2)

加入书签

关注的不是哪些机密的情报,反而是那些不机密的情报。蒙古王公贵族之间的矛盾与关系。

这些情报在前线将领分析对面将领的时候,就有的放矢的。

虞醒之前的对手,如赛典赤,汪良臣,阿里海牙,这些人都是长期与宋军作战,所以李鹤对他们很熟悉,找情报也很容易找。但是如果下一次大战的时候,忽必烈忽然调了一个西域出身的将领,从来没有在南方打过仗的将领怎么办?

就需要提前下工夫,比如元朝中统钞发行的很多情况。

这些就算不是公开,也很容易能打听到,而且整体趋势很难更改的。

这样的情报,在云南做战略判读的时候,才是最有用的。

这样的情报,也不会有什么时效性,一年如此,两年,三年大概也是一样的,因为从中统钞出生那一刻,就有那一天。这是整个元朝的政治经济基础决定的。

汪元量将这些内容死死的记下来了。

只是汪元量不知道,他这一记不仅仅给云南一分详细大都情报,也给后世留下一分非常有用的史料。

盖因汪元量唯恐有些东西,自己分析不出来,但对云南是有用的。

所以他写日记的时候,事无巨细。不吝笔墨,平均每天几千字,甚至有些关键日子,洋洋洒洒数万字。很多事情的细节,元朝史官都没有他记得清楚。成为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正因为这样数以百万字练笔,让汪元量笔法精炼,成为一代散文大家。

汪元量悄悄的走了。

低调的去大都了。

似乎从来没有回过江南。

谢翱也准备好了。

在方凤的组织之下,李鹤提供名单中数百人大概有一半到位了。剩下一半,要么不在当地,没有找到人,要么方凤觉得,这个人心思有变。

不宜接触。

离别之时,方凤与谢翱单独谈话。

“非要如此吗?”谢翱说道。

“我老了。”方凤说道:“此去云南,艰难险阻,也不知道能不能到云南。还不如死在浦江。这不是我们商议过最好的办法。”

“那好,我留下来,助你一臂之力。”

“你留下有什么用?天下大事,死易生难,特别而今之际,就死何其易,大业何其难?我最多做到县丞,此去云南能有什么用啊?”

“倒是留在这里,成此大事,说不定青史之上,会有我一笔。”

“死得其所。正合我心。”

“倒是谢兄,你是国士之才。当效仿谢枋得,扶明君,扶摇九天上,鹏程万里。当你什么时候,能衣锦还乡,请来月泉,敬我一杯水酒。”

“月泉,自会给你回应的。”

谢翱沉默片刻,他与方凤谈过好几次了。方凤所说的方法,谢翱承认是最快让云南虞醒壮举,风传江南,更是能够粉碎忽必烈拉拢江南士大夫的办法。

只是,代价有一些大。

但是方凤之心,坚如磐石。

谢翱说不动他。

但其实,能理解老友之心。

云南能光复中原吗?

两个没有谈论过,但都觉得希望渺茫。毕竟云南一隅之地,任虞醒百战百胜,也挺进中原。

虞醒是英雄了得,但是虞醒总就会死的。等虞醒不在了,不过数十年后,估计就只能苟延残喘了。

但是即便如此,谢翱也要去云南,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也要试一试,能不能创作奇迹。但是方凤老了。死之将至,实在不想折腾了。反倒是在江南,做一件大事,名震天下,纵然身死,亦让天下人知道,他方凤,不负人间走一遭。

谢翱向方凤行一礼,说道:“方兄保重,谢某别矣。”

“此去云南,不敢说必定打回来。我只能向方兄保证,我谢某,生必北方,死亦北望。”

两人说过话,方凤就送谢翱上了船,先走水路,后转陆路,要在温州出海。

“方先生,”李鹤也来送行,见谢翱离开了。“此事办妥了,我就不留在浦江了。就此别过了。”

“李机宜,何出此言?事情还不是没有办完吗?”方凤说道。

李鹤微微一愣,说道:“你说的是-----”

“对,如何应付鞑子拉拢江南士大夫的手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