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石碑(1 / 2)
皇帝知道徐婉宜为旱灾做的事后,道:“户部已经调拨银子往江南去,其实后宫不用捐这些银钱也使得。”
徐婉宜喝下最后一口安胎药,皇帝做惯了一般,顺手递过蜜饯,徐婉宜吃下去后,蜜饯的甜冲淡了药的酸苦。
“前朝是前朝,后宫是后宫。陛下为着百姓忧虑,臣妾都瞧在眼里,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再说了,臣妾还有私房呢。”
徐婉宜眨了眨眼,难得俏皮,皇帝眉眼柔和,拍了拍徐婉宜的手,“难为你了,怀着身孕还这样为朕考虑。”
徐婉宜笑了笑,依偎在皇帝怀中,“能为陛下分忧,是臣妾的福气。”
德全进来道:“陛下,宣国大长公主求见。”
徐婉宜不免有些诧异,宣国大长公主向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回来又是为了什么事?
她起身就要转入内殿,却被皇帝拉住了手,“见见也无妨。”
徐婉宜这才重新坐下,和皇帝隔得远了些。
先帝赐宣国大长公主随时入宫,不必通禀的恩宠,因此这时候宣国大长公主已经在重华宫外了。
宣国大长公主看着金钩铁画的重华宫几个字,显然是皇帝亲笔,大长公主面色冷肃,要不是她是个女儿身,这皇位怎么也轮不到这个黄口小儿。
偏偏皇帝还瞧着有些色令智昏的模样,一下了朝就往重华宫来,宣国大长公主更是心气难平。
德全低着身子,谦卑极了,“殿下,圣上请您进去。”
宣国大长公主并没有给德全一个好脸色,冷哼一声,阔步走了进去。
德全跟在后头,面上没有半点不悦。
宫女为宣国大长公主掀开帘子。
时隔几月,宣国大长公主更显老态,发髻还是一丝不苟,眉间印刻几道岁月的痕迹,一看面相就知道是个严厉不好亲近的。
看见徐婉宜端坐在主位,宣国大长公主只是朝着皇帝行礼,“臣妇见过陛下。”
皇帝没说话,也没叫起,“贵妃还在这儿。”
宣国大长公主心里恼怒极了,她是长辈,平时皇后都不大放在眼里。
但皇帝目光灼人,显然是不行礼不会叫起,宣国大长公主只能憋屈道:“见过贵妃。”
皇帝这才说:“赐座。”
“大长公主来是有什么事?”
宣国大长公主也不兜圈子,直入主题,“皇后抱病已经有些日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痊愈?皇后是一国之母,国母不安,则臣民忧惧,还请陛下以大局为重。”
这是来让皇帝放人出坤仪宫的。
徐婉宜见是这件事,也不好插嘴,只在一旁看皇帝应对。
“皇后身子不好,勉强应付宫务也是不美,不如养好身体再说。”
宣国大长公主笑道:“太医为皇后诊过脉,已然大好了,陛下想必是还没收到这喜讯。”
皇帝抬眼看了一眼宣国大长公主,没说话。
宣国大长公主今天势必要把这事办成,加了把火,“二皇子也思念皇后,临行前还和臣妇说起,为了二皇子在外办差能安心,陛下也应该把皇后放出来。”
皇帝在前朝让二皇子做赈灾钦差,已经往江南去了。
皇帝沉吟一会,也有自己的思量,“既然皇后已经好了,那就出来吧。”
宣国大长公主这才心满意足,想到自己听到的事,忍不住道:“陛下可知道江南出了桩奇事。”
“说是龟裂的土地里有一块石碑,百姓起出来一看,上头写着”
徐婉宜皱起眉头,这样的谶语………
好端端的地里怎么会有一块石碑,要她来说分明是有人作怪,借石碑的事兴风作浪。
宣国大长公主眼风扫过徐婉宜,心里讥讽。
皇帝一脸淡然,“陈胜、吴广还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呢,一块石碑能说明什么,谁知道是不是提前藏好的。”
宣国大长公主被反驳了也不急,含着笃定的笑意,娓娓道:“圣上睿智,可百姓未必这样想,民间已经在疯传此事了。”
接着就起身,“臣妇府中还有杂事,就先告退了。”
皇帝点点头。
宣国大长公主走后,徐婉宜才忧虑道:“石碑上的谶言合起来,分明是一个“徐”字,陛下您看……”
这是要让全天下以为她是窃国妖妃。
皇帝宽慰地拍了拍徐婉宜的手,“不必担心。”
徐婉宜心里忐忑,直到次日。
翠微脸色不好,“娘娘,紫宸殿传来消息,说是前朝用石碑的事大做文章,将您比作妲己飞燕之流,迷惑君王,使天降大旱,民不聊生。”
翠缕听了,两只眼冒着火,“这群酸儒腐臣,胡说八道什么?平时拿着朝廷的不办事,眼睛就知道往陛下的后宫里钻。这天灾怎么会和娘娘有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