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风云再起3)(2 / 5)
情地践踏。唐代宗仓皇出逃至陕州,百官们如同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而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英雄的身影显得尤为耀眼。
郭子仪,这位年逾六十六岁的老将,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此时,他却因猜忌被解除了副元帅之职。但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再次挺身而出。朝廷任命他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尽管此时他无兵无将,只有二十名亲兵相随,但他并未气馁。
在蓝田、武关一带,郭子仪开始收拢败兵,整顿军马。他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智慧,成功收拢了四千余名残兵。这些士兵虽然疲惫不堪,但在郭子仪的激励下,他们重新燃起了斗志。
郭子仪明白,仅凭这四千多残兵去对抗号称二十万的吐蕃联军,无疑是一场生死较量。然而他并未退缩,而是利用吐蕃军队的担忧心理,采取了疑兵之计。他命令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带领二百名骑兵前往长安郊外,白天虚张旗帜,夜晚多燃火把,制造出五万大军的假象。同时,他还派遣射生将王甫潜入城中,联系城中的少年数百人,夜间在朱雀街击鼓大呼,营造出唐朝军队反攻的声势。
郭子仪的智谋起到了作用,吐蕃军队开始犹豫不决。他们担心背后数万朔方军的袭击,也担心凤翔、邠州等重镇的反击。在这种情况下,郭子仪趁机发起反击。他利用地形优势,设下伏兵和陷阱,与吐蕃军队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战斗异常惨烈,双方将士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最终,在郭子仪的英明指挥下,唐朝军队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巧妙的战术布局,成功击败了吐蕃联军。这场胜利不仅挽救了唐朝的危局,也让郭子仪的名字永载史册。长安城仿佛被一场未曾到来的暴风雨笼罩,长安百姓用他们的智慧和信念,编织起一个个传说,宣称郭子仪大军即将席卷而来,如狂风骤雨般拯救这座古老的城市。他们的声音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回荡,像是激昂的号角,提振着人们的心神。
吐蕃军队在进城之后,最初被财物的诱惑所吸引,如同饿狼一般疯狂劫掠。然而,当他们的贪婪得到满足后,他们又开始盘算着掳掠长安的人口,企图将这座城市的生命力也一并带走。然而,郭子仪的疑兵之计就像一把无形的剑,悬在吐蕃军队的头顶,使他们心生畏惧。再加上他们对后方的担忧,掳掠人口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他们如同被烫到的蜜蜂,慌乱地撤出了长安城。
郭子仪将军率领四千勇士,如猛虎下山般冲入长安城,他们的到来让长安百姓看到了希望,也让敌人感到了恐惧。只用了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郭子仪就成功收复了长安城,让百姓们免于被掳掠的命运。
吐蕃军队虽然败退,但并未完全放弃,他们在西撤的过程中转而围攻凤翔。凤翔的节度使孙志直坚守城池,拒不投降。同时,镇西节度使马璘也率领一千余骑从河西赶来支援,他们在吐蕃军队的围攻下背城而战,俘斩千余敌军。第二天,马璘又大胆地上演了一出“空城计”,大开城门,让吐蕃军队误以为城内有埋伏,不得不撤退。
然而,吐蕃的入侵并未就此结束,他们暂时撤回了河西,积蓄力量,准备再次发起攻击。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唐代宗采纳了颜真卿、李抱真的建议,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大使,前去收服朔方军的几万人。
与此同时,仆固怀恩也正式叛乱,命其子仆固玚发兵攻太原。然而,他们的进攻被辛云京出兵击败。在连续的攻击失败中,仆固玚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朔方士卒的愤慨。朔方士兵集体哗变,杀了仆固玚。仆固怀恩的母亲也提刀欲杀怀恩,她怒斥道:“吾为国家杀此贼,取其心以谢三军。”众叛亲离的仆固怀恩只能带着三百余随从北上渡河逃跑,前往灵州。他勾结守将浑释之外甥张韶等叛徒,袭杀了浑释之,掌握了灵州军。
而在这风起云涌的局势中,郭子仪也抵达了汾州。数万朔方军得知老帅郭子仪前来,痛哭流涕,全部归顺。唐朝最重要的防御力量终于回到了自己手中,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了准备。永泰元年九月,那年的秋天比往年更为萧瑟。仆固怀恩站在灵州的高地上,他的目光远眺着西北广袤的土地。他挥一挥手中的大旗,一个庞大而阴谋的计划便悄然启动。
仆固怀恩的灵州军,不再是单一的唐朝力量,而是融合了吐蕃、回纥、党项等多个部族的联盟。三十多万的兵力,如同一股巨大的洪流,汹涌澎湃。他们兵分四路,如四头饥饿的猛兽,一同扑向唐朝的心脏。
北路,是吐蕃的东境四节度尚结悉赞磨、尚悉东赞、尚野息及马重英。他们率领的十几万大军,像是一道黑色的风暴,从远方的天际线席卷而来。他们的目标是奉天,那个古老的城市仿佛被笼罩在了一片死亡的阴影之下。
东路,党项帅任敷、郑庭、郝德等人,他们带着勇猛与决心,向着同州进发。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西路,吐谷浑、奴剌等附庸军,像是一群凶猛的狼群,向盩厔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目标是摧毁唐朝的防线,为后续的进攻铺平道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