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章 潘原县里一农民(1 / 1)

加入书签

穿越千年,仍回到老家,高家堡子村。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村属三河乡,潘原县管辖。

潘原县址位于庙底下村(今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庙底下村),为宋太祖八年(975年),渭州知州调动民力修筑。辖两乡,三河乡,潘口乡。户籍人口两千余户,人口一万两千多人,评为中县。

地形两原夹一川,北塬叫草峰塬,以草木丰茂而闻名。此时人口,战争等因素,大多地方荒无人烟。只有靠塬边的地方,有人凿穴而居,开荒,放牧而生。

南塬沟壑纵横,塬面曲折而不平。雨量充沛,杂树丛生,以出产木材而著称。有吐蕃等族人放牧牛羊。

川叫泾河川,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几乎占据了泾河上游最宽最丰腴的地段。泾河从川中间穿越而过,地势平坦,阡陌纵横,灌渠密布,农牧业相对发达。受种子,肥力,耕作方式的影响,好地亩产150斤—200斤,已是丰产了。农作物以冬小麦,粟,菽和蔬菜为主。

境内以汉族为主,羌,氐,吐蕃,鲜卑,党项等族或部落杂居,相处还算安定。

三河乡,因境内流经泾河,大芦河,小芦河而得名。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十里铺,大寨,香莲,草峰大部分地方。

潘口乡,因潘口而得名,辖区包括今天的白水,花所,草峰一部分。

高家堡子村,距县城东五里,大芦河在村西蜿蜒南流,注入泾河。地形北高南低,北边是坡地和沟壑,村民穴居沟里和坡台上;南边是川地,种植麦粟为主。

高姓,全村五十一户,308人。以出产桃,李果品闻名。我穿越在叫高狗蛋的十二岁男娃身上。我在门框上等了自己的身高,大概1·3米左右,面黄肌瘦的,跟在翁翁后面放羊。

十二岁,家里把人当大人使唤,早晨放羊,后晌翻地,出圈,除草,到黑不得闲,真得累成了死狗。天一黑,头往枕头上一挨,一觉睡到大天亮。起床,又得去赶羊。

翁翁忙,我就得一个人赶上羊,扛是翁翁放羊铲,在羊群后面吆喝着,把羊赶到西沟或后山。羊铲一可不敢离手,这个时代山上真的有狼,一不留神,羊被狼就叼走了。

放羊就算了,镰刀和背篓是必备工具。羊吃草时,我得捡草高的地方,把草割满背篓。家里的牛驴还等着喂呢!割的少了,婆婆骂骂咧咧地,又不敢回嘴。

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食物。菜基本水煮,我没吃过炒菜。不论啥菜,调点粗盐,倒半勺浆水,就是下饭菜了。遇到浆水时间长了没倒缸,一股臭哄哄地味道,熏的人只发吐,哪还敢下筷。

馍只两种,一种死面,大多烙熟,硬是硬了点,嚼嚼下咽了事;另一种是起面馍,酸的人一闻,就没了食欲。就这,还有定量,吃完没了。半个月以来,除过有病那几天,我就没吃饱过。有个性你不吃,没人拦你,只要你能挨住饿肚子,算你本事大。

我最爱的是粟熬的小米米汤了,每次喝它,虽然清的见底,但颜色黄澄澄的,透着小米特有的香气,真好喝啊!

十来天了,我没见过荤腥,连鸡蛋都没吃过,别说肉了。我试图在放羊时逮只野兔,打只野鸡啥的?尝试了几次,兔子野鸡贼精贼精的,听见轻微的响动,早跑的没影儿了。想逮住,没有武器,简直是白日做梦。

赶羊下了几次泾河滩,河边水滩里青蛙产的花花绿绿的布在水面,知道青蛙能吃。但西北没有吃青蛙的习惯,只能作罢。水里鲤鱼,草鱼等根本就见到。到是泥鳅,水滩里一捞一大笼,虽然是野生鲜美无公害鱼类品种,家里没油少盐的,别说油炸,面糊鸡蛋裹一下,还不被骂死。况且家里人没吃过,绝对不会作,我有什么办法?我说我会做“泥鳅钻豆腐”,敢吗?以后再吃吧。

鸡蛋就不要想了。那是婆婆的钱罐子,看的比谁都紧?收鸡蛋成了婆婆的专利和乐趣。更是家里一大经济来源。

都说穿越到宋朝,是穿越者最大的幸福。这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最好的时代。来了你就知道了,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干的比驴累,吃的比猪差,这是潘原农民的真实写照!我一直当下去吗?

只有吃了晚饭,抽空坐在场边,望着天上一轮明月,风吹着树叶,沙沙有声;谁家窑里灯光一闪一闪,狗“汪汪”地咬了几声,给寂寞地黑夜增添了和声,我的灵魂仿佛才回到身体。

脑子胡乱地想着,一会儿沮丧,迷茫,一会儿振作,兴奋。面对未知的前路,贫困艰苦地生活,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可我真的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