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章成功起飞(1 / 2)

加入书签

算法问题对陈远来说不算问题,其他人或许还需要时间吃透,或者思索一下复制粘贴的顺序,和细节调试,但他不需要。  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完成硬件的处理和构思。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  两人最后贼眉鼠眼的掐了蜂巢柜的电线,然在雨夜中拆下了快递柜的摄像头和各种元件。  虽然陈远只说要红外灯、摄像头和光纤,实际上能拿的都拿了。  把几个红外灯集合起来,然后重新打磨一个聚焦镜子,接上电源,他就能得到一个强力的红外射线机器。  红外线的距离不远,但可以用在无人机上作为又一个传感器,利用红外摄像头的原件,可以简单做出一个距离传感器,提供实时高度数据。  同时,陈远打算利用手头的灯光和红外灯,制作一个简易的激光指示仪。  虽然雨天会导致光线导航的精度大大下降,但眼下只能用这种方法了。  然后再利用通讯信号,在高功率的激光指示器旁搭建一个基站,用于作为坐标,利用通讯基站、自制基站和无人机三点构建坐标,就可以建立动态坐标系。  这种方法又叫做三角定位法,也是GPS的基本原理。  而三个探测器的精度较低,所以GPS卫星有很多。  实际上,身处基建完善的社会,基站的选择很多,精度理论上足够使用,唯一要保证的就是基站不能突然没信号了,不然无人机可能来不及调整。  把手机上的通讯模块拆到无人机上,就能实现这个功能。  这样一来,水平距离的数据也有了,三维坐标数据都有了,无人机就能起飞。  “最后一个问题--电动机动力。”陈远翻开图纸堆,“这个就比较简单了,说到底电动机的结构相当简单,原理也简单--通电的动力杠在磁场里高速旋转。”  “确实。”老李点了点头,“不过设计上还是考量很多的--入门简单精通难。”  “所以你永远可以相信我的设计--这是重构后的电动机,我增强了动力,所以稳固了结构,线圈要多绕几圈,永磁体磁性要增加--就这些。  具体操作方法都已经标注清楚了。”  就这些?  老李嘴角一抽。  通常来说,设计上的东西都需要用电脑进行模拟和仿真,然后实验,再针对实际情况调整模型,再模拟,再实验,往复类推。  结果这小子完全省略了这个过程。  不过看着陈远身上冒着的水汽,他决定什么也不问。  可能这小子真是个天才。  电动机组装也还是有手艺和熟练度的说法的,不过在看完老李的组装过程后,陈远对老李的手艺信任度再上一层楼。  这老头的水平确实很高,够格做他的御用人形机床。  于是乎,两人就这样在工作间里暗自在心中互相吹捧一波。  很快,无人机的全部改装就完成了,外形来看,这台新无人机非常完美。  如果不是丑陋的塑料外壳,任谁看了都要说一声高科技。  不过眼下陈远不打算在外形上下功夫--再说这种简洁的流体力学美是掩盖不住的!  虽然皮肤不好,但形体美啊!  完成组装后就到了编程部分,硬件设计很重要,软件驱动更是重中之重。  现在无人机已经有了一具美妙的躯体,需要一个健康的意识。  完成自己这部分的工作后,老李就离开了工作间,嘱咐几句后就打着哈欠回去休息了。  而陈远,一整夜都在电脑前重新编写无人机的全部代码。  一夜无话。  等到第二天,老李看到陈远还在电脑桌前盯着代码,那样子像是入了魔一样,把他给吓了一跳。  “陈远--你没事吧?”  老李的声音唤回了陈远的注意--  他转过头来,勉强地笑了笑,满眼都是血丝。  代码重构早就搞定了,根据电动机的反馈,一切都正常。  甚至陈远也已经稍微试了一下,悬浮没有任何问题,在室内操控精度也不错,起码和改装之前的那两台无人机不相上下。  唯一的问题是,这是他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完整的,从底层开始,从硬件开始一点点搭建整架无人机。  一周前,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现在,这台无人机就在他眼前--由他一点点看着从零件到完整,从一具空壳,到承载着人类智慧的高科技工具。  室内环境稳定又单调,它真的能带上物资,抗住大雨的袭击,完成自己下达的任务吗?  老李见状,感叹似的拍了拍陈远的肩膀。  “想当年,我进厂第一次工作就是手工组装,那时我也和你一样,生怕机器动起来出了问题。  而且我那机器动起来要是出了问题,可是会爆炸的。  但我们做技术的,虽然要时时刻刻怀疑机器可以改进,但也要有自信。  走吧,试试这架小飞机。”  陈远听到后靠在了椅背上,笑着揉了揉太阳穴。  “一般人不都是劝人先下去休息吗?”  “那你睡得着吗?”  “确实睡不着,走吧。”  ......  【当前全球环境状态:降雨】  【提示:降雨将持续一整年,请做好准备】  【信息栏将为您持续更新有效信息,请时刻保持手边有能够接收信息的装置】  【目前持续时间:7天】  大雨持续的第七天,封锁已经形成常态。  主要街道虽然有工人和紧急调来的军队在防洪排水,但在暴雨的侵袭下,街道上的大水还是像小河一样流淌。  人们躲在家中,看着电视,玩着手机,缓解着内心的烦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