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章复杂的飞控系统(1 / 2)

加入书签

看到第一个零件出炉时,陈远就知道稳了。  老李的手相当稳健,操作起来两只手就像机械一样精准有力。  虽然加工的构件难度不低,但依然是游刃有余,而不是勉强凑合。  甚至不只是钳工的活,焊接和其他工艺他也相当熟悉。  这水平...  陈远啧啧称奇,等到又一个零件出炉,陈远问到:  “老李,你的钳工手艺有级别吗?”  问到这个,老李脸上的骄傲和满足顿了一下,有些闷闷地说到:“只是技师。”  在这里,钳工等级分为五个级别,由低到高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  不过在很久以前,分为八个级别。  技师?  陈远愣了一下,这个级别不低,但显然低于陈远的想象,老李也是有些叹息地说到:  “别问了,你老师我就是个中专学历,要不是后来有机会一路升了半个本科,连技师都不一定报得上。”  “...不对吧,你这么老的资历,应该也能报考最高级吧?”  在上世纪中,因为一些集体调整,大部分工厂都处于半停滞状态,工人自然也没有调级机会。  老李差不多就是在那些年参加工作的。  后来等到政策再次调整,八级工制度就变成五级制度了,而且学历高的可以直接报考高级别,一下子让高级技师的含金量低了不少。  “考个屁!别问了,赶紧搞你的东西,要怎么装这些东西。”  说完,老李脱下手套喝了口水,然后喃喃自语道:“什么年代了,还搞手工加工,那人手再厉害能比得过机器吗?”  只是虽然这么说,陈远却还是觉得这老头语气里满是遗憾。  甚至有一种...自暴自弃的感觉。  陈远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看起了眼前的部件。  构件结束后就需要组装了,电子元件和电线都要一同装好。  “那就先看无人机--装配图纸在这里,注意一下这几个位置的传感器,这是精密部件。”  “感觉还挺简单的。”老李的语气满是轻松,“这高科技拼起来也不怎么样嘛。”  陈远也是解释道:“严格来讲,电机、螺旋桨,这些结构单一来看确实不难理解,关键还是飞控系统。”  电机、螺旋桨,简单概括就是用电磁感应现象,用电驱动磁体提供动力的装置。  但要怎么样最高效率的飞起来,并完成指令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无人机的核心技术,就是飞行控制系统。  这是一个由各种传感器来获取活动情况,然后将传感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反馈至控制电路,再由控制电路来控制无人机的运动状态的复杂系统。  如何实现?  以中学的声敏电阻为例,当接收到的分贝发生变化,电阻自动发生变化,导致电流发生变化。  而这种电流变化,就代表着声音参数发生变化,如果是使用超声波进行探测的设备,电流的变化就反映了超声波的强度变化,也就反映了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变化。  这样一来,对人类和无人机而言,电流的变化就有了意义。  再根据具电流变化,反过来测算出距离变化的规律,从而利用电源,传递变化的电流控制各个飞行部件,将无人机飞行姿态调整至理想状态,达到控制者的各种目的。  所谓的算法,本质上就是通过控制电流,拟合规律,让物件达到理想状态的方法集合,只不过在开发中已经简化成了可读语言,降低了开发难度。  但这只是最简单的一个方面,现实的世界的信息复杂到难以想象,人类根本无法完全感知。  所以在开发这些机器的时候,传感器的选择、安装、调试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对陈远现在的处境就更为重要--  随着老李按照图纸将陀螺仪、惯性测量仪、磁罗盘和气压传感器装入,陈远拿出了手机。  这些部件都是不需要网络也能使用的传感器,但要想成功起飞并接受控制,这些传感器实际上根本不够。  之所以能顺利起飞并完成任务,原因在于现代有一个非常牛逼的系统--GPS。  只需要接通网络,GPS就能给出地理信息,省略了大量传感器的安装必要,相当于给无人机装了个外置大脑。  GPS能够给出精准的海拔信息、位置信息,省略了构建坐标的困难,省下了装配大量传感器的成本。  大部分民用无人机都是惯性导航和GPS配合使用,但...云层太厚的情况,GPS并不完全可靠。  眼前这个也不例外。  陈远要测试GPS的稳定性。  理论上,要测试这东西需要把传感器接入计算机内,然后看一下传感器的接收频率是否正常,状态是否稳定等等。  要想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就需要用上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了。  不过现在...  陈远打开低德地图,然后只是刷新了几次,就出现GPS信号弱的提示了。  很显然现在用GPS指导无人机飞行并不安全。  老李好奇地凑上来看了一眼:“你在干什么?查地图?”  “检查GPS,而且结果不太美妙。”  “GPS?那不是我出门找不到路才会用的吗?没这东西它就飞不了了?”  “没这东西,无人机相当于是瞎子,或者患上了感知障碍综合征,你敢坐瞎子开的飞机吗?”  “那怎么办?”  做点违法的事情。  陈远默默念叨。  没有坐标,就自己建立坐标系,这会使得无人机的算法要求更加变态,但还是那句话--这对于兑换了这项技术的人来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