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章(1 / 3)
俗话说“滚蛋饺子,绊腿面”,杨元月要走这天,杨奶奶计划中午吃豆角肉馅的饺子。大热天适合吃蒸饺。面粉用热水烫面和好后,包饺子蒸出来,面皮吃起来特别软。
进入暑天之后,菜地里的豆角疯长,一晚上过去就长长一截,漏摘的豆角过一晚就因为太老不好吃了。杨元月喜欢豆王,不喜欢豇豆,杨奶奶就把豆王剁碎,加肉做成饺子馅。
豆角有点老,她切之前,将它们汆水煮了一遭,吃起来口感更嫩。不能吃肉的太婆就吃万能的鸡蛋馅饺子,把肉换成鸡蛋就行。
因为城里用的煤气灶,锅小不好蒸馒头,杨奶奶还计划蒸些馒头和包子,让杨元月带去大儿子家。他们蒸馒头发面用酵子,就是上一次蒸馒头发好的面团留一团,平时放在面缸里保存,等下一次要发面时,就把这个面团用水化开,用这化开的水和面。面团里保留下来的酵母菌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就能繁殖,使面发酵。
酵子中酵母菌含量少,发面慢,所以即使是夏天,和面也是要提前一天进行。晚上睡前,杨奶奶和好面,用蒸篦盖好,上面压上重物,防止老鼠钻进去。
经过一晚的发酵,面团发酵好,经过不断的揉压排气,面团光滑后就可以蒸馒头或者包包子了。想着反正发一次面不容易,杨奶奶每次还会趁着蒸馍时烙饼,椒叶锅盔、千层油馍都是必做的,若是面有的多,她还会做菜合。
今天的包子是青椒茄子馅的,包子馅里的菜切得稍大一点。茄子削皮后切成指肚大小的丁,青椒是比较辣的线椒,切成环状。包子的主食材是茄子,青椒起到丰富和调节味道的作用。茄子蒸熟之后软烂入味,青椒的辣味融入茄子,辣椒蒸熟后辣味要柔和一些,微辣的味道十分开胃。
一锅可以蒸三层蒸篦的量,面团和馅料都有剩,杨奶奶烙饼时加做了青椒茄子馅的菜合。菜合就是馅饼,它其实是一种很形象的叫法。圆形的面饼,上面铺一半的菜,然后将另一半面饼折过来合起来,将边压实封口,也可以掐花边封口。所以,做好的菜合一般都是半圆形的。
菜合也可以做圆形的,就跟包包子一样掐褶子,包好的圆包子压扁,用擀面杖一边擀一边压,将它变成一个扁扁的圆形馅饼。
菜合和锅盔一样采用烙的烹饪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省油。烙饼时只需锅底刷油就可,煎菜合则需要更多的油。
自诩会过日子的杨奶奶才不会做煎菜合。
·
送走大包小包的杨元月,家里的日子仍不紧不慢得进行着。
这天,杨梅梅午睡起来,蒋文文已经跑来等她一会儿了,两人出门去很快找到一群小伙伴,在家里门道口拍画片。
进入七月之后,天气越发热了,男人们热得受不了了就会光膀子,男孩子也有样学样,一个个瘦条条的光着上身,被太阳晒得黑不溜秋的。杨梅梅这群小的,有时也会学样扔掉小背心。所幸她才三岁,大家都不当回事。
门道口是石磨地面,光滑得很,夏天踩上去凉凉的,几个小娃就把鞋脱了,光脚片子踩在地上玩。
“换西瓜咧——”
先是一声长长的吆喝,然后门外“突突”的声音传来,有人用拖拉机拉着一大车西瓜。大夏天可没什么比西瓜更吸引人了!
一群小娃娃穿上鞋,来不及拉上后跟,就趿拉着追着车去。更小一点的不会穿鞋,手里提着鞋追在后面。
杨梅梅特别有经验,她模仿买菜的人问价的模样,大声喊道:“西瓜多钱?”
“用麦子换,一斤麦子换一斤西瓜。”车上一个人开车,旁边还坐着一位高高大大的,车厢里坐着一个女人,扶着车厢回答杨梅梅的问题,也是说价格给村里人听。
村里人一听用麦子换,就走近看起了西瓜。车上的西瓜是本地瓜,个头都不大,一个有十斤左右。这个本地说的是临近的别的市县的,因为他们镇子辐射出去这一片没人种西瓜,没得沙地和河水灌溉。
“你们是哪里的来的呀?”村里人聚的多了,大家胆子就大了,开始问话。
司机不善言谈,车厢里的女人倒是很健谈。她笑着说:“我们是河北的,这西瓜都是家里种的,沙瓤的,甜得很。”女人说的河北不是河北省,是指他们这边比较大的一条河,渭河以北那边的地方会说河北。
村子里的人很少出远门,河北边那里对他们来说就挺远了。
司机在一片树荫下停车,副驾驶的男人也一起下车,两人卸下车厢上面一层的挡板,人们就能看到车厢里的西瓜了。西瓜圆滚滚的,上面布满深浅相间的绿色波浪纹路,上面还盖着西瓜叶子遮太阳。
女人招呼他俩切一个西瓜给大家尝尝,一边给大家介绍:“这是我家那口子,那边的是我兄弟。”
切开的西瓜,内瓤果然红艳艳的,熟透了,看着就甜。
切瓜的人一把手臂长的西瓜刀唰唰挥舞,西瓜就被切成了两指宽的小块,也就一个人两三口的量。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