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0 章(2 / 2)

加入书签

下口中的油条。

若是你喜欢甜味重一点,就叮嘱老板多放一点白糖。

祖孙俩饱饱地吃了一顿,才开始顺着人群慢慢转悠。集市上人很多,但是大家好像都不着急,走走停停地看着,也不管摊子上的东西是不是自己需要的。若是在街上遇到了认识的人,就会停下说个没完:买了什么,卖了什么,街上哪里有便宜东西,哪里有稀罕东西。

爷爷带着杨梅梅经过妈妈的摊子,见她挺忙,就停下过去搭把手。杨梅梅就站在摊子里面,妈妈喊她的时候,她就抽一个红白条的塑料袋出来递过去。就这么简单的活,还让她收获了不少陌生人的夸赞点,想着又能换不少动画片看,杨梅梅干劲十足。

早上附近几个工厂的家属区会有一批人采买,遇上赶集的人就会特别忙,等过了早市的时间,摊子上就没那么忙碌了。村里人自己种菜,很少在街上买菜,大多买块豆腐,或者买点肉调剂一下。妈妈今天在摊位上放了两盆豆芽,一盆黄豆芽,一盆绿豆芽,都是奶奶在家里提前发好,备着今天集市来卖的。黄豆和绿豆都是自己种的,这个没本钱,妈妈卖的便宜些,一早上就卖的剩了盆子底一丁点儿了。

·

爷爷没在街上闲逛,眼见早高峰过去,摊子上忙得开了,他就带着杨梅梅回家了。他们今天要吃羊肉泡馍,这个饭可得爷爷来做呢。别看家里平时做饭是奶奶掌勺,其实家里厨艺最好的是爷爷。杨爷爷年轻时因为工作原因四处跑,见多识广,自己也爱吃,这厨艺可不就练出来了,听说还在单位食堂干过一阵儿呢。

杨奶奶早上干得事情可多了,家里的暖水瓶都灌满了开水,太爷太奶已经吃了早饭,房间里擦得干干净净,案板上的面已经揉过了一遍,等松弛一阵子,就开始做馒头了。炉子上,杨爷爷早上出门前炖上的羊肉已经开始冒出了白色蒸汽。

他们到家的时候,杨奶奶正从灶膛里取出一个烧熟的面疙瘩。她一边掰开面疙瘩,一边走到院子里,观察面的颜色。这是一个简单的小方法,测试面的发酵情况,主要是碱面的量。要是颜色发黄,那碱就加多了,闻一闻发酸的话,就是碱面加少了,需要加碱再揉一遍。

掌了多年厨房,杨奶奶少有失手的时候,心里满意这次的面,见了杨爷爷,她也还是要再给老头子看看,“你看看这个面好着吧?”

杨爷爷探头看一眼,点点头,“好着呢。”说完把给杨奶奶带的油条递过去,“我给你带了一根油条。”

杨奶奶早就看到了,这时候笑着接过来,自己掰了一半吃,另一半拿给院子里坐着的太婆,“娘,你尝尝这油条,油香油香的!”

杨爷爷和杨奶奶两人搭伙做好馒头,上锅开蒸,等锅烧开上汽,杨奶奶就喊在院子里玩的杨梅梅,“梅梅,你去看看时间。”

杨梅梅哒哒地跑去看了时间,说了长针指的几,短针指的几,然后又在院子里抛沙包玩。她还不会像大孩子那样踢沙包玩,就把沙包用手抛高,再仰着头盯着跑去接,接到了就自己哈哈笑,不过太婆会很捧场地夸她,导致她玩起来没个完。

等锅上汽了,在里面放一根大柴火,锅下火不断就成,杨爷爷就去房间给茶壶续上水,一边喝茶一边看电视,他喜欢戏曲节目和新闻节目,没有喜欢看的节目,就放广告他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案板上还剩不少面,这些是要烙饼的。馍平日里指馒头,不过羊肉泡馍里的馍可不是馒头,而是锅盔。家里有了平底锅,杨奶奶再不必在大锅里做锅盔,就守着蜂窝煤炉子就行。蜂窝煤炉子的火不够旺,但做锅盔刚刚好,以前用大锅做锅盔,不能烧柴火,只能烧些麦秸秆之类的,做饼的过程中要不断添火,干活不麻利的话,特别容易手忙脚乱。

杨奶奶很快做了两个锅盔出来,剩下一个饼的面团,她打算做油馍,也就是千层饼。

面饼擀得薄薄的,抹上油、盐、五香粉,撒上葱花,从一头卷起来,再团成一团,压扁,再擀开,擀好的饼胚放进刷油预热好的平底锅里烙就行了。

“妈——”

正撒着芝麻,杨奶奶仿佛听到小儿子的声音,她忙停下动作仔细听,又听见喊了一声“妈”,声音也确实是小儿子的。杨奶奶心里咯噔一下,就想到一些不好的事,一边拿围裙擦着手,一边快步走出厨房。小儿媳可还有一个月就要生了,小儿子这时候回来,可别是出什么意外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