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4 章(3 / 4)

加入书签

玉米秆、木柴树枝,这些烧出的都是草木灰,平日里灶膛底下掏出的灰都是倒在后院外的粪堆上堆肥用,这锅底每天烟熏火燎的,免不了也沾染了烟灰,烟灰太厚了,锅就不容易热,烧起来废柴,隔一段时间就要刮一遍。大铁锅搬起来不容易,杨奶奶趁着机会刮一刮也算正常。就见杨奶奶从院墙的砖缝里抽出一把镰刀上淘汰的废刀片,这刀片磨损太过,割麦子不好使,她就用来刮锅底灰,有时去菜地割韭菜也用一用。

杨奶奶熟练地刮了锅底灰,把大铁锅翻转过来,锅底用几块砖头石头卡住就稳妥了。杨爸爸挑了水过来倒进锅里,两桶水倒进去也没把锅倒满了,不过用来淘粮食是够了。

袋子里的麦子倒进大铁锅中,杨奶奶坐在锅旁,一手扶着锅沿,一手拿着竹簸箩翻搅水中的麦子,麦子里的灰尘、麦壳碎屑就如愿给淘洗出来了。水上漂着的碎屑撇出去,然后麦子被舀出来倒在竹筛子里控水,要是水看起来太脏了,麦子还会淘洗第二遍,直到他们觉得足够干净了。

淘洗好的麦子要平铺在竹席子上,在院子里被风吹,被太阳晒,直至沥干水分,咬起来咯嘣响才能装袋。

爸爸挑水的时候,杨梅梅就蹲在院子里看着,等辘轳划圈,水桶噌噌窜出去钻进井底,她就拍着手笑。村里有人来挑水就会逗她几句。村里不是家家都打井,没有井的人家就会去左近关系好的人家里去打水,所以家里有井的人家在村里人缘总不会太差。

淘麦子只能一锅一锅慢慢来,没什么别的办法,所以整个淘洗过程会持续两个小时左右。等麦子都晾晒到院子的时候,奶奶又要洗干净大锅,把它搬回厨房,这就该做午饭了。

杨梅梅就跟来找她的蒋文文在后院玩,因为被奶奶赋予了一项重大任务——把麦子里的小石子挑出来。

挑小石子这个事情小孩子最合适了,他们眼睛尖,小手灵活,蹲上很久也不会腰酸背痛,最重要的是,她们还能把这个当成游戏一般,玩得不亦乐乎。

杨梅梅和蒋文文一边围着席子找麦子里的小石子,一边数着自己找到的数目,不过她俩顶多数到五,数着数着就乱了,偏她们自己不觉得,数得可认真。

午饭吃玉米糁。除了面食,这是家里最常吃的饭。

玉米糁是用玉米去碾的,机器调一调,常制的有两种规格,一种是比黄小米稍小一点的玉米糁,还有一种颗粒大的玉米碴子。玉米糁多是冬季和春秋季吃,玉米碴子熬汤夏天喝。小杨村所在的省份属于北方,一年种两茬粮食,一茬麦子,一茬玉米,是不产大米的。因大米要花钱买,在村里,米粥米饭就属于稀罕饭,家有贵客才会吃,自家一年吃不了几次。

玉米糁煮的时候可以加入各种豆子,红豆、绿豆、扁豆,家里种的豆子都可以随意的搭配来煮。因豆子不好煮熟要提前煮,杨奶奶今天看时间来不及什么豆子也没放。从橱柜的布袋子里舀出一碗玉米糁,里面要加一点点碱面,这样做出来的饭才香。大锅里的水烧开,奶奶右手拿着大铁勺,左手端着碗,手腕一抖一抖地,碗里的玉米糁就均匀地撒进了水中,右手的大铁勺不停的搅拌着,防止粘锅底和黏成团。

太阳出来后,太婆就拿了板凳和她的草垫子靠着院墙坐着晒太阳,大襟蓝衫的衣摆上兜了一把爆米花,她摸索着把爆米花上面的硬皮都剥掉,等剥上几颗,她开口一喊,杨梅梅和蒋文文就跑过去张开嘴巴,太婆给她俩一人一颗,换着喂几轮,手里空了,她俩就笑着跑远继续挑石子。

太婆的眼睛患有白内障,看不清楚。不过她还是喜欢看着院子里跑动的小身影,张着自己没牙的嘴巴笑着看。

奶奶把锅底的柴捅散一些,灶膛里的火小了,她就在蜂窝煤炉子上做菜。虽然年后天气转暖,但白菜萝卜依然常驻餐桌。入冬前腌的咸菜不多了,奶奶就只留着早饭吃,中午吃些鲜菜。红萝卜和白萝卜切细丝凉拌,然后再做一个拿手的大烩菜。

冬天的时候,烩菜是家里最常吃的菜。因为冬季蔬菜种类少,烩菜里面都是冬天好储存的菜——大白菜、白萝卜、红萝卜,再加上冬天能买到的豆腐、黄豆芽,炒了之后加水炖,放上粉条,等粉条熟了之后就可以出锅了。

要是家里买了肉,放上几片肉或者肉丸子,要是舍得油,豆腐还可以做成炸豆腐。放了肉丸子和炸豆腐的烩菜就是大菜了,一般只有过年才会做,要不就是家里有红白喜事时大厨会做。平时根本没人做这么费事还费油的菜式。

烩菜真的就是大杂烩,家里有什么菜都可以切吧切吧烩。不过同样是烩菜,不同的人做出的味道也千差万别。杨梅梅家里做烩菜最好吃的就是奶奶。现在的食材丰富多了,奶奶一般除了常见的白菜萝卜豆腐,还会加入木耳、黄花菜、人造肉、海带等干货。

杨梅梅看到盆里泡着她最喜欢吃的人造肉,就伸手想要撕一条下来。不过,这人造肉没有泡软之前韧性十足,杨梅梅个头低,刚能够着盆,手就使不上劲,她撕了几下没撕下来,就有点着急了,“奶奶,我要吃人造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