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小比致郁五十七(1 / 3)

加入书签

“是假死。”

“北境使节星夜易服离京,都到这个地步了,怎么可能是假死。”

莱西不反驳,但有人来问公主的事,她一律都只说公主是假死。

怎么可能是真的呢?

蛐蛐的命可是很长的。

一年都没过,怎么会这么轻易地死掉了。

她本就不大招同窗喜欢。

沈重澜离开,公主去世,莱西在书院更是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等新的消息压过了公主离世,就再无人找她攀谈。

——北境倒戈了。

北境王认定是乌月酬活活烧死公主,当即派兵突袭观云岭北部。

由于两国先前关系友好,北部驻军大多抽调到了凤国战场去。

防线薄弱,三日便被北境突破,苑秋不得已带兵回防。

管辙趁势而动,直将逸军打退至观云岭以东,据关而守,丧失了对西部战场的掌控权。

乌月酬自请驰援。

当日,大化山递来归顺密信,同时,谏莱晖、苑秋夫妇克扣军饷、收受贿赂。

逸王本来心里就憋着火。

好端端的联姻闹成了这个样子,他多少是怨莱西的。

加上要亲儿子去敌国忍辱负重,不论他喜不喜欢乌月酬,都感觉被人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莱西有预感。

她多半又要从公主变成平民,甚至干脆沦为阶下囚了。

无所谓。

逸王敢派人来抓,她就敢死。

好在逸王没派。

不是不想,是他不能。

逸王决定拿苑秋和莱晖回京问罪时,钤都北军揭竿而起,逼他不得不将全部人手都拿来护卫王城。

北军叛得毫无征兆。

乌月酬前脚刚出钤都,后脚就被一个小奴隶打晕绑走,成了北军令逸王的筹码之一。

京中大半年都买不着奴隶了。

逸王能猜到幕后黑手是谁,却抓不到证据,每日忙得焦头烂额,不硬朗的身子骨一日日地愈发弱下去,看起来随时都会让太后体验到人生中的第三次国丧。

如此乱状,让莱西不由后悔。

现在能做的事情过于有限,早知如此,还不如留着沈重澜,当裴开霁记忆唤醒晴雨表。

大阵什么时候想拦她,就证明她的什么决定是正确的。

可惜了。

事实证明,像她这样老实的女人,总是要吃亏的。

逸王就想占她便宜。

南军集结匆忙,又无有雄略的将领,三日便不敌北军。

乌合之众攻入钤都,便在旦夕之间。

黑云滚滚而来,富集在钤都城上,笼罩着波涛怒起的满江。

俄而风急雨骤。

瓢泼大雨里,一只手拉开将军府的门环,不轻不重地叩了三响。

是宫中派人来请。

来人言称逸王为保护身在京中的天潢贵胄,拟将众人俱邀至王宫避灾。

这话也就骗骗三岁小孩儿了。

四岁的小朋友,都知道他表面上是提供庇护,实则是怕贵族子弟在大难临头之际偷偷逃跑。

狗男人。

够狡猾的。

语言的艺术都叫他玩明白了。

莱西当然不会去。

逸王前几日为上告她爹娘的折子大动肝火,正愁没工夫杀她开刀,此时过去,岂不是给他直接送菜?

可不去也不行。

宫中宣人去,从来派的都是太监。

即便偶尔来两个侍卫,也少有正儿八经带着佩刀的。

只要她有意抗旨,下一秒,刀就会架在她颈侧,逼她去给逸王和他治下的倒霉旧国殉葬。

侍卫慢条斯理地擦去刀鞘上的水珠,仿佛只是单纯忧心武器会受潮生锈。

雨丝连缀成线。

刀出鞘一分,雨点便噼里啪啦地落在刀面上,擦亮了它映出的冷冽雪光。

——去,还是被绑去?

他们只想给莱西这两个选择。

雨水敲打在砖瓦上,滴落侍卫帽檐,含混了他催促的声音:

“叛军一入城,单凭属下一己之力,难以护殿下周全。殿下快些启程为好。”

他想拔刀了。

情急之下,莱西兵行险招,给送信的带刀侍卫表演了一个热泪盈眶:

“我虽不才,却也是将门之女。逢此大难,畏畏缩缩躲于人后,岂非堕祖上声名?如若父王恩准,莱西愿替父王守宫门。”

侍卫拔刀的手顿在半空。

细密的雨线叫已出鞘的刀身分割,滚落刀面的部分落势更急。

听在耳中,像是有人在学轮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