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1 / 2)
D城的秋天就是夜晚终于不那么闷热,偶尔有习习凉风。孙千佳戴着耳机在操场慢跑。
天还没黑透,许多学生饭后来操场散步,学校里有居民区,也有居民带着猫狗来遛弯。
孙千佳在等宁理的电话,两人约好六点二十开始练习。
“现在开始吗?”宁理发来微信。
“嗯嗯。”
宁理打来电话。
“我选了几个话题,我们今天先练‘网络是否让我们语言粗俗’开始怎么样?”孙千佳问。
“行,你是正方还是反方?”
“正方吧,轮流发言,每人三到五分钟。”
“好。”
“那我先开始,”孙千佳停顿两秒钟,开口道:“随着科技发展,网络和人们生活日益密切,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网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网络环境日益恶化,网暴、杠精等等新名词也随之出现,语言成为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武器。我认为,网络的出现,助长了语言粗俗化的趋势。第一,网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我们忽视身边的世界,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减少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对周围人缺乏尊重;第二,网络的匿名性让许多人更加肆无忌惮的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和阴暗面,因为语言与个人真实形象不再挂钩,无需再对自己的发言负责,所以语言粗俗化不可避免。以上是我的观点,谢谢。”
宁理看过一些辩论视频,了解大概流程,接着说:“我认为语言的粗俗不能归咎于网络。
语言粗俗,是因为说话人的粗俗,举个例子,选手输掉比赛后会被网络上的喷子骂,私信诅咒,是因为有网络他们才去喷人吗?
我觉得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那样的人,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无论有没有网络,生活中都有文明的人和不文明的人。”
宁理顿一下,想起自己还没加结束语,又说:“这是我的观点,谢谢。”
“你说的也有道理,是因为有粗俗的人,才有粗俗的语言,但是我认为网络为粗俗的人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的平台,比如你说的喷子攻击选手,在网络上攻击是因为网络是他们接触选手最直接最简便的途径,这种接触是单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遇到选手;
其次,网络也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自己的愤怒如果能和他人的愤怒联合起来,就能形成扭转对错的能力,三人成虎,一群人如果都有同一个观点,那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说服更多的人接受这个观点,网络恰好能放大一个人的愤怒,吸引一批人支持,所以语言粗俗,和网络仍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孙千佳边说边走,身边时常经过慢跑的学生。
宁理接着说:“如果这样想,那么取消网络就能解决语言粗俗问题吗?
我看未必,语言粗俗和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相关,粗俗的语言,说到底还是恨与怨,也是我们常说的戾气,戾气越来越重,也许和网络有关,但不能认为是网络产生了戾气。说到底,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呈现出的样子取决于使用的人。”
宁理脑海里回想起自己看比赛时某些人的评论,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是屏幕上充斥着“拉胯”“???”“离谱”这类弹幕的时候,他觉得好像嘴里飞进苍蝇那么恶心,太多人不在意对错,只想过嘴瘾。
是屏幕和网络将他与观众联系起来,又是屏幕与网络将他们隔开,说白了,这些都是死物,藏在那些话语之下,看不见的,才是活物。
“我的意思不是没有网络就可以解决语言粗俗问题,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应该减少网络使用时间,因为我们太关注网络,太在意每一个看起来重要,实则和我们毫不相关的消息,所以我们陷在网络里,被它的戾气影响,忽略现实生活,自己也变成一个充满戾气的人。”
孙千佳突然停了一下,笑着问:“我们俩一会不会隔着屏幕吵起来吧?”
“不会,你说的观点其实很有说服力,但是我是反方,我不能叛变哈哈。”
“那就好,我继续说。我们在网络上和人沟通,对方收到的就是文字,但是现实生活中,沟通还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语气语调等等,没有了这些辅助,一句同样的话在不同人的眼中也能解读出不同的意思,你理解我的意思吗?”
“我明白,一句话语气不同,确实会出来不同的效果。”
“对,所以,网络上的沟通往往更简单粗暴,也会导致语言粗俗,不过根因还是你说的,粗俗的人。”
“怎么说着说着你变成反方了?”宁理笑了。
“没办法,说一说自己也生气了,我自己和别人发消息时会加一些表情包,以免尴尬,但是讲最基本礼貌的人都很少。”孙千佳无奈地说。
“表情包这点我倒没什么感受,可能因为我周围朋友都是男的,他们也不太爱发表情包,或者发很贱地表情包,但是有的人确实,没见面,隔着屏幕就能让人生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