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问心无愧(1 / 2)
第95章 问心无愧
曹睿明白,三国时期所谓的白话,指的就是汉末以及魏蜀吴三国之人的日常交流用语,和后世之人的白话并不相同。
但不管怎麽说,白话总是比文言要易懂的多。
文化的传播是有规律的。
首先从载体来说,印刷术和便宜的纸张,这两个要素才是促使书籍流传的源动力。
其次从内容来说,现在魏国以儒学丶以五经为标准教材,那麽推广五经就是目前弘扬教化的重点。
印刷术和纸张的原理并不太难,更何况现在已有了还不错的左伯纸。等此次南徵结束丶班师回朝之后就可以命人去改良制造。
即便有了纸张丶有了印刷术,在书上印什麽岂不是更重要的事吗?
目前的五经以及数百年来名家大儒的注解,已经将经义提高到了一个没有名师教就学不懂的程度。曹植不是闲着吗,不是有才学吗?那就乾脆做一些真正弘扬教化的事情去吧。
孙资在马上拱手问道:「陛下之言臣大略听明白了。陛下是想让雍丘王用白话将五经讲解后成书,来方便士子学习阅读?」
曹睿点头:「正是如此。如此弘扬教化的事情,朕信不过别人,就让雍丘王自己一个人慢慢做吧。」
「对了,教化乃国之重事,雍丘王若能做成,自然是大功一件。雍丘王什麽时候开始为朕译书,就什麽时候开始给他双倍俸禄,免得说朕亏待于他。」
「人尽其才,他就应该在书案前做事,而不是什麽妄言与朕一同南征!」
孙资连连称是,随即将马头转至皇帝身后,准备联系校事办案丶并且给曹植拟旨去了。
关于如何处理曹植,曹睿此次的决定已经尽可能的在展现善意了。
按律,诸侯王不得出王都,监国谒者不得替诸侯王打探消息丶若有任何举动必须上报。
曹植此次明显是通过手段,遣人打探消息丶并且意图参与政治,这是曹睿绝对不允许的。
曹植三十多岁,还是武帝曹操的亲儿子,其母卞太皇太后还在北宫坐着呢。
这种局势之下,能让曹植发挥才能着书立作,真的是善待了。
五经只是起点,而不是结束。五经结束了,其他诸子百家的书是不是也可以用白话翻译一下?班固的汉书需不需要白话注解?要不要修个后汉书,修完了是不是也要注解?
就让曹植在雍丘安心于书案之后吧!
……
此时的曹睿正在前往谯县,而就在同一时刻,陆逊却也乘船行在广阔的江面上。
昨日张温来到西陵之后,虽说陆逊当日就将张温赶出城外了,但张温说的话却让陆逊思考良久。
陆逊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决胜于两阵之间,而心中所虑的念头一旦通达,又有什麽可以再犹豫的呢?
陆逊昨日当晚就令军队整备准备船只,第二天一早就开始陆续上船,准备顺流而下前往武昌集结。
这就是稳控大江的好处了,不论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向西,都可以通过水运节约大量的时间物力。
比如数年之前,八月份刚刚在吴国最西边的夷陵战胜刘备的徐盛,九月就能赶到吴国最东面的广陵迎战曹军。
水运之利,可见一斑。
陆逊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将领,而是文武兼备的全能人才。虽然镇守西陵多年未曾多想,但昨日被张温稍微一点,内心之中很快就明白了其中事理。
虽然现阶段陆逊的角色定位主要是武将,孙权也很少召陆逊回朝,但陆逊对于朝政却是发言颇多,甚至对于朝中发生的某些大事,甚至还会主动站队。
就比如数年前的暨艳一案。
三年之前,就是昨日再度出使蜀汉的张温,向吴王孙权推荐了暨艳此人作为选曹尚书。
选曹,自然就是负责选官的部门。
暨艳此人在选曹尚书的职位上,对东吴的人事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三国之中若论起政治,东吴可谓是最乱的一个。
蜀汉虽然国小民少,但是在诸葛亮的治下政治清明丶反倒焕发生机。
曹魏这边一贯集权,不论是曹操丶曹丕还是曹睿想做的大政方针,只要下定决心总是能推动的。不说别的,死在建安年间的荀彧就能证明。世家大族权重莫过荀氏,挡住曹操专权进位魏王了吗?
但东吴这边的政治却乱成了一锅粥,不是孙权不想锐意改革,而是在怎麽改都改不动的情况下,只能『制衡』各方以稳定国内。
暨艳虽为张温举荐,但是若无孙权首肯,暨艳岂能做到选曹尚书执掌东吴人事选举?
暨艳上任之时面临的情况是糟糕的。曹魏与东吴之间的战争让边界隔绝,再无如诸葛瑾丶鲁肃一般出身江北的淮泗精英南下。
朝廷中的各类官署,自然充斥着东吴各类世家和将门的子弟,而且还大多数是才能平庸之辈。
暨艳得到孙权的首肯后,从最清贵丶也是有着最多官二代的三署开始整顿。三署是五官署丶左署丶右署的统称,是孝廉之后丶任职具体官职之前,那些『预备官员』待的地方。
既然三署里一大半都是渣渣,那就都滚回家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