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3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求订阅)(2 / 4)

加入书签

死了这么多的弟兄和军官。

也没有出现一个孬种。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偷生之念,这句话,真不是说说。

是战场最真实的写照。

一些战场上负伤、失踪的士兵。

即便当时转进的时候失散了。

过段时间也会自发找到老部队报道。

失散的情况在这个年代非常正常。

转进的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

能够自愿找回来的,实质上就不算是什么逃兵。

楚云飞忙活完手头上擢升名单和嘉奖名单之后。

便让机要室给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发上了一封电报。

至于他本人。

此时则是派了警卫员小孙去请了长治报社的何曼丽、以及宋文英两位记者小姐。

关于炮兵学校的建设,他还需要上一些心的。

此时的中央炮兵学校-晋东南分校。

正在如火如荼的创办之中。

目前各人事安排已经定下,由楚云飞挂职校长。

山城方面的刘海波担任教育长兼总教官。

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的上校参谋冯春华担任招生主任。

炮三十团的团长欧阳先鹏,以及山炮团团长梁国平分别挂职副总教官。

这次将何、宋两人请来。

也是为了亲自拟定在整个晋东南地区招募知识青年的相关文案和报道。

按照现阶段的民国征兵法律。

学生及相应的一般人群可以免征、迟征。

山西地区的兵员受教育程度很高。

但其他地区的补充兵员素质一言难尽。

状若木鸡,宛如白痴,三个月学不会打枪的兵员都大有人在。

比起八路军当下的政策,收编地方杂牌武装、亦或者是武装农民游击队。

楚云飞更愿意相对的征募精兵,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熟读战史的楚云飞。

自然知道八路军快速发展之后酿成的恶果是什么。

1938年的10月,一年多一点点的时间。

八路军正规部队发展到了十五万人。

到1938年底,新四军,八路军发展到了十八万人。

人挺多,但战斗力非常差。

在抗战进入对峙时期之后。

八路军方面也察觉到了诸多的问题所在。

索性便开始了精兵简政。

在一年的时间里面。

晋察冀边区一年的时间便裁撤了十二万的正规部队。

并且坚决洗刷部队重因为猛烈发展而混进来的流氓、兵痞、土匪..甚至这里面还有大量的防共团份子。

楚云飞知道这些后果。

知道该怎么做,在这种情况之下,自然不可能追求数量。

在追求质量的前提下,不仅能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最重要的是也能够减缓自身的后勤压力。

晋东南地区的受教育青年。便是当下争夺的重点。

楚云飞自己心里面清楚。

即便有总指挥、亦或者是刘师长等人下令。

这些宣传队的工作大概率还是按照之前的老一套。

如果己方宣传人员不进步的话,很有可能会影响受到影响。。

舆论宣传的阵地就在这里。

楚云飞不抢,那自然有他人占领。

这将会对其心中早已经拟定的后续计划有着较大的影响,他自然不愿意。

至于晋东南地区的后备兵员,一定要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中才行。

没等多久。

何曼丽与宋文英两人来到了旅部。

听到了动静之后的楚云飞起身相应。

“何小姐、宋小姐,里面请。”

几日不见,两人给楚云飞的感觉干练了不少。

“楚长官请。”

“你们的报社最近办的如何..”

楚云飞看向了何曼丽,回应楚云飞的却是宋文英。

这一点让楚云飞微微有些惊讶。

“目前虽然仅仅只发了四期,但是每一期的销量都比之前增加了不少。

现在光是与预定我们报纸的乡(民国时期规定超过一百户为乡)、村已经达到了七百多个。

而且山城方面似乎对我们此前的内容十分满意。

委员长遣人提供了不少的资费。”

楚云飞转头看向了一旁的宋文英,称赞道:“能不够得到校长的称赞,说明二位对于报社的创办和发展功不可没,实不相瞒我,这次找二位来,也是为了下一期的报纸。”

“楚长官请讲。”

何曼丽、宋文英两人掏出了放在皮包之中的小笔记本,准备记录下来。

楚云飞随后接着说道:“我拟在报社上公开刊登发表知识青年从军号召,希望晋东南地区广大的知识青年能够应征入伍。”

“楚长官您这是”

楚云飞笑了笑,简单的解释了两句:“为我军的技术兵种储备相应的人才,也是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那本次的知识青年征召的标准是”

何曼丽非常专业,问的问题十分关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