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7章 常凯申通电全军,楚云飞邀请386旅陈旅长(求订阅)(2 / 3)

加入书签

白健生说的更加直白:“如果只是这些条件,为什么非打仗不可呢”1

说回刚才。

此次会议的过程或许无法窥探全貌。

但仅从史料记载的只言片语之中可以发现。

常凯申此时的态度已经改变。

除领土主权之外,他表示让汉斯国人作为中间人来谈判,开发经济和供给资源方面可以适当的让步。

即:以损失部分经济主权来换取和平并在当晚会见了汉斯国大使陶德曼,转述上述立场。

但这帮老鬼子们显然并没有同意。

并且认为,重新谈判的基础是:取得伟大军事胜利以前所起草的基础上进行的谈判有一定的疑问,需要等大本营重新做出研究之后再给以答复。

这个所谓的伟大军事胜利,显然指的是攻占金陵!

从zz上来讲。

没有任何理由不死守首都。

从军事角度来讲,金陵完全没有据守的可能性。

东边是紫金山、北、西都是长江,南部也是开阔地。

完全没有险要之处。

自古以来,扼守金陵都是一个难题。

只要攻占外围据点金陵对于日军而言,便是唾手可得。

背水一战..虽有破釜沉舟之勇气,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均为兵家之大忌!

关于守不守金陵的问题。

一众高级将领无法达成共识。

但绝大多数人认为不可守。

首先是李宗仁认为不可守:理由是从战术上考虑,新挫部队困守孤城,又无生力军,且无险可守,无路可退,大概率只会成为下一个太原。李宗仁同时也建议宣布将金陵设为不设防城市,以免敌人借口烧杀平民。

白健生自然是极为同意李宗仁的意见。

刘斐将军(时任军令部部长)的意见是:“象征性的防守,像太原一样,坚持持久战消耗的原则,不应该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如果拖到日军对占领区的每一处都要分出一个连、一个营的兵力。

即便日军取得战术上的胜利,也会输掉战争。

守,肯定是守不住的!

但不守,绝对不可行,不能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

适当抵抗之后就主动撤退在兵力上面,顶多用十八个团就差不多了。”

陈辞修的想法和刘斐相差无多。

他认为此时日军在战术上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国军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日军已经从自北向南进攻,转变为了自东向西挺进。

现在应该迅速脱离战场,撤至皖南,以金陵一地为前卫基地,贯彻持久抗战的目的

只有一人,主张死守。

那就是,训练总监部总监唐生智。

他说服常凯申的理由实际上正中常凯申的下怀。

“首都,国际观瞻,先总理之陵寝,放弃金陵,如何面对总理的在天之灵”

常凯申的被唐生智说服,任命其为金陵卫戍军司令长官。

绝大多数的史料认为,其是自告奋勇。

并且认为他的精神状况出现了问题。

因为在这场会议里面,唐生智上蹿下跳,语气慷慨激昂。

在众人多将领的面前跳上桌子,踩上椅子。

绝大多数的与会将领,都认为唐生智一直不得志,想要靠着这场仗翻身。

至于唐生智怎么想..只有唐生智自己清楚。

但从其回忆录之中,可以看到..并非唐生智自告奋勇,而是常凯申硬派给他的守城任务。

毕竟其他人的“资历太浅”。

唐生智不留下的话。

那就只能是他常凯申留下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唐生智不留也得留了.

面对此等绝境,位居高位者,贪生怕死的很多。

也没有史料记载其有为自己谋私利的情况。

反而.他的一家老小都在金陵城之中。

不像阎老西,先把家人送出太原城,而后再临阵脱逃。

这一点..唐生智还是非常不错的。

兵力兵力不足,致使后续的防御部署出了大问题..也是客观原因导致的战术选择。

在战斗打响之前,白健生、何、王俊(军令部副部长)都为此担忧不已。

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唐生智在记者面前发表讲话,表示誓与金陵共存亡,并且做了个骚操作撤走所有船只..任何部队撤离和军队个人撤离..都请制止

这也为后面的惨案埋下了伏笔.

金陵城。

金陵!

是每一个国人心中难以言喻的伤。

楚云飞眉头紧锁。

此刻也只希望多杀一些小鬼子,替这些同胞们报仇!

时间,时间!

最缺的就是时间。

金陵他帮不上什么忙,但绝不能让晋南地区的惨剧上演。

“孙铭!”

“有!”

楚云飞皱着眉头吩咐道:“孙卫谋他们回来了没有”

“报告,还没。”

“派人去催..询问进度到底怎么样了!”

“是!”

孙铭不敢怠慢,作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