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82. 第 82 章(1 / 3)

加入书签

第八十二章调研支招

(一)建设滨河城市经济圈的重要性

滨河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的以内聚为主和向外扩散的发展阶段,充分发挥黄河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的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培育构建滨河都市经济圈,是滨河与邻近关联区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是构建滨河都市经济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的现实要求……

二是建设滨河都市经济圈是破解发展瓶颈制约的最佳途径……

三是构建滨河都市经济圈正是增强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举措……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区际经济竞争的迫切需要……

五是加速区域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六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共同愿望……

七是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有利于适当提高消费率、实现投资与消费协调、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二)建设滨河城市经济圈的可行性

未来区域将成为我国产业技术的主要支撑,成为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发展的主战场。而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中心,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火车头。

1、滨河优越的自然背景是城市经济圈形成的自然基础和必要条件。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等优越,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人口环境承载力大,发展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也适宜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区域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和接受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辐射比较方便。矿产资源、水资源、农业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支撑,有利于区域分工和保障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文化趋同有利于形成文化优势。由于城市经济圈由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的若干城市组成,有着相似的文化底蕴,因而在观念、文化、风俗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正是这种一致性,有利于降低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易成本,促成统一认识和行动,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大市场。文化的发展水平能够体现区域城市圈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圈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一脉相承,世代相传,往往铸就极其类似的文化品质、人文景观和城市精神,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培育出的“地缘经济”,一旦形成特色,组团发展,就将产生出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文化上的优势,最终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3、滨河建设城市经济圈的经济动力充足。区域专业化分工的不断细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可以利用地域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专业化越深,经济活动的联系就越强,使得区域联系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以城市经济为主体呈现紧密联系的网络化状态。城镇化带来城镇的空间聚集经济效益,促进培育完善、高效的市场,营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形成城市经济圈制度保障。城市圈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城市圈的整体发展使单个城市的发展更加完善。城市圈的内聚力表现为城市圈所具有的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能力。城市圈的发展演化中,凝结了广大地区范围内的文化、科技、教育力量,强化了城市群的内聚力。

4、政府推动是建设滨河城市经济圈的强大动力。城市经济圈主要是由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的,但在关系区域发展的长远性、战略性问题上,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等,市场机制无能为力,必须由政府来解决。政府还在区域共同市场、区域投资软环境等区域经济发展软环境上发挥作用。城市经济圈的城市政府之间存在竞争与冲突,需要政府间的对话与协商解决或上高一级政府来解决。许多区域经济问题需要政府在宏观方面和市场在微观方面共同发挥作用,这样又往往产生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冲突或不一致,市场力量的作用偏离政府的预期目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结合,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大都市问题,打破行政壁垒和恶性竞争的,建立共同市场,协调发展目标而采取的新的创新管理模式。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问题、社会公平问题、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问题等问题上起主要作用。而且城市经济圈人口、产业集聚程度强,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适合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有利于集中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环境消费的规模经济,减少环境资源的人均消费量,又可以通过巨大的盈利空间来促进环保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多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可以加强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域建立城市经济圈可以实现区域的自我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增长向协调均衡发展转变。在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城镇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上,市场是失灵的,必须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进行长远性、战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