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第 62 章(1 / 3)
第六十二章再探底线
3,大力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
3.1,加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坚持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和各项重点林业工程。力争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06平方米,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5340平方公里。重点构建主城区南北两山绿色屏障。规划建设城市外环道路100里园林绿化长廊。
3.2,大力推广城市楼顶绿化。要大力推广城市楼顶绿化,绿化美化净化城市环境。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城市楼顶绿化面积达到可绿化楼顶面积的30%,即180万平方米,到2015年达60%,即360万平方米,到2020年达80%,即480万平方米。
3.3,加强黄河滨河段水污染综合治理。完成¨¨¨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设备配套管网改造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县区级污水处理厂。到2010年我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日均80万立方米。同时做好¨¨¨河、¨¨¨河、¨¨¨河和¨¨¨河黄河支流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综合整治,使滨河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质标准,黄河滨河段水质由2003年的Ⅱ类达到Ⅰ类。
3.4,实行农副产品清洁进城,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结合发展农村农副产品冷藏保鲜运输等加工业,对进城入市的各类蔬菜要进行清洗、分拣、简易包装等,尽量减少肥土、泥沙、残枝落叶,减少城市生活垃圾,降低运销成本。
3.5,加强环境保护。继续以防治城区大气污染为重点,全面实施“123”清洁工程,从2005年开始,一年内完成公交车天然气改造,将现有2600辆公交运营车辆全部实行油改气,两年内完成所有出租车的油改气,将全市6500多辆出租车全部实行油改气,三年完成全市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将现有1107台(5337蒸吨)燃煤锅炉全部实行煤改气。完成¨¨¨热供热管网的东扩北展和¨¨¨热电厂西热东输工程建设,扩大集中连片供热。整治工业、交通、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提高固废物品处理能力,加强对重点企业工业渣场监督管理工作和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到2010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区噪声平均值低于56分贝,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95%,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大于80%,有毒有害垃圾100%集中分类处理,一般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处置率达到90%。同时要解决农用生产资料对环境造成的内源性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面源污染。并加强对337处滑坡、泥石流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防,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4,保障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搞好规划指导。开展滨河发展循环经济大讨论、大力宣传。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循环经济发展专题规划,加强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
4.2,大力示范微观循环经济试点,在企业内部建立小循环。选择滨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河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建的滨河北大川空港循环经济园区3个开发区,以及50户有条件的企业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推行清洁生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生态效率的理念和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生态设计和现代技术,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内,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4.3,大力推广中观循环经济系统,在行业建立线上的中循环。分行业制定并实行引导标准,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运用生态经济原理,根据行业间的关联,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拉长和扩大生态工业产业链,形成下一个及多个行业组成的生态园区,推进园区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有机产业链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4,大力发展宏观循环经济体系,在社会领域建立面上的大循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开展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稳步扎实地推进社会层面上的循环链接,在社会各行业、产业间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倡导生态文明,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群,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5,实行科学管理考核,推进工作任务落实。结合滨河实际,围绕“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和“提前、升位、两位数”的总目标,力争到2014年把滨河基本建设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全面小康城市。试点建立和实行扣除环境成本的绿色GDP指标体系及其目标管理考核、重点循环经济工程建设监督考核,强化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建设。
4.6,促进循环经济立法,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议市委、市人大出台《关于全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制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