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带投大哥慌了,我侄子这么出息了?(1 / 2)
出了大营后,鲁肃直奔江岸边渡口。
负手而立,眺望对岸曹营方向。
此刻的大都督周瑜还沉浸在惨败的伤痛中。
但鲁肃很清醒。
聚铁山设伏并不是难事。
难就难在,如何料定江东军一定会偷袭聚铁山?
这个人一定对江东军了如指掌,甚至对周瑜了如指掌。
唯有如此,才会向曹操献出聚铁山设伏之策。
鲁肃的脑海里隐隐出现那个少年的背影。
有些朦胧,有些模糊……
“子敬要去江东为吴侯送捷报吗?”
诸葛亮的声音从鲁肃身后传来。
鲁肃缓缓转过身来,静静的望着诸葛亮,却一言不发。
本想道喜的诸葛亮,迅速捕捉到了对方的情绪变化,笑容逐渐从脸上淡去。
鲁肃摇摇头:“聚铁山一战,惨败!”
“惨败?”诸葛亮大惊:“这……这怎么可能?”
“五千精锐尽失!”鲁肃摇摇头,面上满是悲伤之色。
诸葛亮忍不住摇头:“若能剿灭五千精锐,曹操至少出动十万兵马!”
“孔明说对了!”鲁肃点点头,再次扭身望向了曹营的方向。
诸葛亮恍然大悟:“曹操不是临时调兵,而是早就在聚铁山设伏!”
“是!”鲁肃淡淡点头。
“这怎么可能?”诸葛亮摇头:“自入新野后,我与曹军多有交手,曹营绝不会有这样的奇谋者!”
“是啊!”鲁肃点头:“我也正为此忧虑!”
“怪事,怪事了啊!”诸葛亮连连摇头。
鲁肃问道:“若是孔明领军前往聚铁山,能否识破此谋?”
“哎!”诸葛亮一声轻叹,没有作答。
他料到江东军不会如此轻易取胜,却没料到江东军如此惨败。
一艘小船靠岸到了江边。
鲁肃向诸葛亮拱手示意,随即登船离去。
次日清晨,鲁肃便入了柴桑城。
直奔吴侯府见孙权。
献上了周瑜书信。
周瑜将聚铁山惨败之责全揽在了自己的身上,并请求辞去大都督一职,交由副都督程普接任。
看过书信后,孙权顺手扔到了一旁。
“胜败乃兵家常事,本侯又岂会因一战之失而临阵换将?”
鲁肃摇头:“主公,此战折损了整整五千精锐!”
五千精锐,放在曹营不值一提,哪怕是五万精锐,曹操都不会皱眉头。
但是对于江东而言,这五千精锐可抵五万兵马。
一战折损了五万兵马,周瑜自然无法推脱罪责。
孙权问鲁肃:“公瑾是怕德谋攻讦吗?”
鲁肃低头沉默。
德谋就是程普,现任江东水军副都督。
但副都督程普至今还在家中托病不出。
究其原因,还是不服周瑜。
程普是江东的三朝元老,在江东老将中颇有威望。
最早跟随孙坚起兵。
孙坚死后,辅佐孙策。
孙策死后,又辅佐孙权。
江东将领中,没有人比程普资历更老。
孙策在时,程普和周瑜平起平坐。
如今,孙权掌权,却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
不服气程普便托病不出。
现在打了败仗,周瑜理亏,自然要主动让贤。
孙权的目光望向了张昭:“师父以为如何?”
张昭拱手,低声道:“主公,老臣以为大都督多心了,程老将军是识大体之人,待大病初愈,定会到军中述职!”
“嗯!”孙权点点头,又对鲁肃说道:“子敬可安心了?”
“主公英明!”鲁肃拱手示意。
孙权来到桌案前,拿起了三韬六略翻看。
“吾自幼博览群书,兵法亦有所涉略,于聚铁山设伏不难,可何人又能对我江东军这般了如指掌?”
鲁肃摇头:“吾与孔明,皆有此困惑!”
张昭闻言,悄悄的后退了两步。
一股寒意由后背缓缓升起。
没错,张昭脑海里浮现出了好侄子张青的面容。
江东文武只知张青是张氏麒麟,却少有人知道张青真正的能力。
多年前,张昭看出侄子是腹有谋略,是不可多得的儒将之才。
纵然不为将,也必是军中奇谋之士。
张青对天下大势的判断从未错过。
但张昭也清楚,张氏是站在江东士族一派的。
而江东的军权都在淮泗派手中。
张氏若是出了一员谋将,必然得到江东士族拥护,但同样会得到淮泗派排挤。
轻则入狱获罪,重则身首异处。
出于对侄子的爱,张昭一直按着张青,不让他出头。
甚至,用美色缠住了他,让他安心教孙家小妹读书。
张昭的本意是,等张青到了而立之年后再将他举荐给吴侯。
那时的张青,足够深沉稳重,必然会成为鲁子敬那般大才。
可人算不如天算。
一系列的变故之下,张青被迫离开了江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