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新人王莽参见(2 / 7)
家是大家,小家是小家,唯独逃不开的是,家。
穿上这身衣服,你是天下之主赵匡胤,身后是乞求你庇护的大宋子民。
脱下这身衣服,你是一家顶梁柱老赵,回家迎接你的是可爱的女儿和傲气的心爱妻子。
与其说,黄袍,倒不如是一个身份而已。
谁能够胜任,谁就是命定之人。
故此照映着他赵匡胤平定天下,无论身份如何,他都始终站在了前面。
此为责任,无关宏微。
继而自然是武周皇帝武曌武则天了,作为历史中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就连第一皇后吕雉与其相比较都差了那份称帝的勇气,她当之无愧为女流中的天下冠绝,这本就是属于她个人的荣耀。
无字碑,那是武则天留给后世的一个象征之物。
其流传下来的作用为,任后世闲人贬颂。
那我自然是要写其功绩之事了,可思来想去后,用了另外的一种方式来形容她的传奇。
承载太宗的气运,意指她武曌并没有辱没了大唐,百姓仍旧安居乐业。
等待沈垚这个命定之人,意指她一直都在寻求真正能够理解她的人。
将这份特殊的回忆存于某山间,后来有了高昭婵,意指她放得下自己的武周,把天下归于大唐,但天下自此有了武则天作为女辈的榜样。
之所以没有写李治,那是因为我从头到尾都觉得他爹太耀眼了,把他的所为压得毫无光亮,更不如直接写武曌要来的实际。
因为李世民啊,他真的是诸位皇帝里面,近乎比肩嬴政的存在了。
不信你就翻书吧,无论是正史古籍也好,传闻野史也罢,评价他李世民的,有句话最为形象。
那就是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你可以查查这句话是谁说的,你就知道含金量有多MAX了。
那当然,我给李二的逼格必须拉满,以至于我分了三个阶段的李二来描写。
这不得不让我费些脑子,应该着重写哪个阶段的,不着重写哪个阶段的。
最后,我决定写现世李二为主导者,他来控局整个第二篇,让故事升温起来,让剧情走向正轨。
他是个很让人着迷的帝王,我在写的时候想了很久应该怎么来刻画他这个人物形象。
称赞觉得毫无意义,着重描写又觉得只是在写别人说过的话而已。
后来,我是在某天夜里蹲在阳台发呆看夜景的时候才意识到的,若是想写出来他李二的风采,盛世,大唐,传承,灯火人家,这才是李二为帝做的一切,这才是他珍视的宝贝。
所以我特意没有写秦王时期的李二如何珍视天下,反倒是他成了帝王之后和来到现世的记忆体,写了他们对天下太平的看重,哪怕是牺牲自己都在所不辞,这便是他李世民的气魄。
大唐,我李世民守得住。
现世的麻烦,我李二照样给你解决的了。
他也是走在传承之火路上的前行者,而这就不得不讲讲这份传承之火来自何方了。
天下法,诸子百家,唯道德经传不争之道。
自分上德下德,意指无为与有为。
古人尚有余德,实乃已踏崩坏之道,时至今日,你再看身边人,还有多少拥有上德品质的人呢?
举个例子,那就是你看到一个老太太过马路,你想到了学过的礼节,你就去扶她过马路,这是下德。
而你和一个人先后脚走向门口,你先一步开门没有关,等到对方出门你再关门,从头到尾,你都没有想过任何念头,就觉得好像是正常做的,是无意识的做了一件好事情,此乃上德。
可人们已经开始慢慢的丧失德行了,更有大字不识的百姓愚民们善恶不分,作为帝王的你又能如何做?
那势必要给他们树立条条框框,就好比你年少轻狂,家里人不打你,自有外界抽你嘴巴,这是一个道理。
于我看来啊,那些肤浅的言论说其是为了好控制,不过是见识短浅的井底蛤蟆。
推行法家是为了让分散的六国的百姓重新回归到修德的路上,所以你看每一代开国帝王都是很讲规矩的人,他的儿子又立刻修习和善之法,一代严王,一代仁王。
摆明了就是规矩老子我给你们立好了,我儿子负责和善的带着你们前进。
文明延续,传承之火,嬴政扫六合,大一统天下,为后世立根本,立就立在了这里。
所以我把嬴政放在了一处意识空间内,更能证明他存在的必要为真意,他要看着这份传承之火留存下去,而不是来专门写他多厉害啦,功绩多无敌啦。
没必要!
世人皆知的事情,我写过来不是糊弄人呢吗?!
可惜啊,他的两个儿子并没有继承他的意志,扶苏和胡亥嘛,所以我把主角设立成了扶苏的转世,对立的公司负责人设立成了胡亥,这里要讲一点的是,胡亥并不是最终的boss,他有自己的算盘和目标。
对了,至于沈垚这个角色的安排啊,我一直都是以他的角度来写王莽的。
这本书的主角一直以来都是王莽,只不过我觉得从王莽的视角来写的话,有点没法突出这家伙。
不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