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5章 路上见 闻(1 / 2)

加入书签

“咋了,哥?有啥事情?”

“现在县城事儿多着呢,乡下还好,安安静静的。”

“哥,你看到啥了?”

钱奕深很激动,说明自己判断的应该不会错。

车把式扭头盯一眼搭车的钱奕深,“小伙子,你到底是干啥的?我看你可不像是这边山村的人。”

走南闯北的车把式,眼光比大车店的掌柜的的毒辣。

钱奕深呵呵一声,眼睛看着前方,马路蜿蜒一路向东北方向,路两边的柳树长长的枝丫摇摇摆摆的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碧油油的。

咚!马车外侧的车轱辘遇到一个不大不小的坑,掉下去再拱上来。

钱奕深被颠的从车辕上跳了起来,幸亏他身手敏捷,一把就拽到了车厢的把手上,等屁股再次落到车辕上的时候,不单差点偏到地上,还彻彻底底的墩了下屁股,疼的他嗷一嗓子。

两匹马被小小的惊到了,撒开蹄子,奔跑起来,路不平,颠簸的越发厉害了。

“大哥,大哥,不带这么玩啊!”钱奕深如今也明白了,这是车把式‘整’自己呢。

“路不平,路不平。”车把式一脸坏笑。

钱奕深没有打探的欲望了,沉默的右手拽着车厢把手,左手抓紧车辕的边缘,全身紧绷。

车把式一看钱奕深不说话了,也开始沉默,不过两匹马不惊了,哒哒哒的小跑起来。

从费家营出来,一路走过田家庄、顾庄、宋庄、秦家庄、然后就到了公社所在地大柳树镇。

大柳树镇上,居然有广播,而且正在播着关于成立红卫兵组织的通知。

钱奕深聚精会神的听着,等马车穿过大柳树镇、广播声音越来越小时候,他才松懈下来。

“大哥,县里是不是很多这样的广播?”

钱奕深顾不得所谓的面子了,扭过身子,坐到了车厢正中央,脸冲着车把式。

“我知道的也不多,就是路过的时候听到过,后来听邻居从县里回来,说过一些。”

“对了,大哥,我印象里从费家营到县里,还有一条路,对吗?”钱奕深忽然明白,他觉得怪异的地方了。

他上次跟着堂哥他们去华阳镇的时候,奕海哥说,去县里需要路过华阳镇,然后穿过华阳区再转到震东区后,一路向东,就到静西县了。

“嗯,咋了?怕我给你带错路?”

车把式似笑非笑的看着钱奕深。

“没,我只是没走过这里,所以问问。大哥是县城的人?”

“不是。”如今轮到车把式不吭声了。

钱奕深也不死缠烂打,继续看着路边各村的石碑上的名字,灵山村、周家桥、沙河桥、白庙子、蒋孟村、坨里。

钱奕深看着除了土丘似的灵山村之外一马平川上的这些村庄,绿树掩映间,传来鸡鸣狗吠,偶尔还有广播穿云破空而来,只不过马车滴答声响,只能听个零星的寥落。

钱奕深也不再纠结饭,反正晌午前道县里,就能知道具体的情况了。

车把式把马车赶着从坨里村的十字路口右转一路向南,钱奕深发现这条路居然是石子路,而且没有坑洼。

“大哥,这条路咋这好呢?”

“这条路啊,很久很久之前就有,北面起冷口,明代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南到大清河盐场,也是很古老的盐场之一,据说这个盐场的名字也起源于明朝;所以这条路啊,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慢慢的越走越明、越走越顺畅,不管啥年代,这条路都是经济和政治要路之一。”

就如同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

“哦,那两边的村子借力应该不少吧?”

马车一路向南,两边高大的洋槐树挺拔伫立,微风中叶子簌簌,路边不远处还有高大的板栗树。

一行行碧绿的柳树棵子纵横星布在绿油油的田野里,空气里有草香也有甜香的味道。

“大哥,我看地里好多柳树棵子,那不遮地吗?”

“兄弟,那不是柳树棵子,那是桑条,算桑树棵子吧,那可是个宝。”

“啊?能干嘛?”

“叶子养蚕,一年能养三季,蚕能上交,可以抵工分的;静西的安家河这边有个巢丝厂,还能织丝绸。桑条子的皮可以蒸熟了剥下来,交到造纸厂,静北县就有造纸厂,这个桑皮纸可贵了,都是供大城市的;这个桑条子里面的芯子,可以编筐、篓子、穴子,你看后面车厢前后那个椭圆的就是带皮的桑条子编的。”

“哦,那是真不错。不过好像就这边的村有,费家营那边就没有。”

“是啊,只有安家河这边几个公社有,还不少呢。”

俩人一边看着马路两边的树、庄稼,一边说话。大多是车把式大哥说,钱奕深听。

“你看这个,这是粮库,既是这边的村子上交公粮的地方,也是战备库。懂?”

车把式大哥指指写着‘邹家庄粮库’的牌牌对着钱奕深炫耀。

“嗯,多少知道一些。”

过了邹家庄粮库,又看到绿树掩映中的一个挂牌:邹家庄养路段。

“大哥,这个庄很大?我看有粮库还有养路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