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名不虚传(1 / 2)
但陆时羡充满激情的话语,并未打动坐在会议室里的诸多学术研究工作者。
不同于他之前的团队,大部分成员都是由刚踏进科研大门的研究生组成,唯有的三位课题负责人也只是刚被聘为助理教授或研究员。
但这次,整合之后的团队,大部分成员都是已经至少五年以上的研究经历。
还有少部分人职称已经达到副教授级别。
单靠言语的力量,不足以打动这些混迹在科学研究项目中的“老油条”。
这个项目的前景确实美丽,曾吸引了许多人前往驻足,但现在已成为鸡肋般的存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以植物为底盘细胞而开始的分子农业应当始于1989年,源自米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在Natur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利用烟草植物产生功能性重组抗体,从而实现了动物源抗体进入人体后产生的排斥反应,实现了抗体的人源化,更大激发了抗体的效能。
于是,自此之后分子农业成为了医学以及植物科学内的香饽饽,也同时拉开了植物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序幕。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前就有至少五十家新的制药企业为了它如同他雨后春笋般成立。
但1990至1998年由于技术市场的不成熟,分子农业领域还处在初生的萌芽阶段。
1999年以后,由于植物平台多样化、行业研发分散化,再加上监管制度的不成熟,分子农业发展迄今为止非常缓慢,直接陷入了低谷,成为了避之不及的深坑。
于是,行业内的这些制药企业过去的许多投入直接打了水漂,大量倒闭,剩下来没几家。
在这种背景下,陆时羡提出这个方向自然会让人望而却步。
不过陆时羡已经不是刚刚进入耶鲁的他了,他已经创造了太多的奇迹。
更何况,实验室里还有一位重磅级别的诺奖大佬兜底。
所以,团队成员固然有所疑虑,却也不会直接表达出来。
这也都是前期打好底子的好处之一了。
一个成熟的团队应该具备这样的特性,不说无条件去相信PI,但也会尊重彼此的想法,不会像之前的贝拉一样,当众拆台。
陆时羡满意地点头,开始解释:“我知道大家可能会想,分子农业这玩意不是已经是过去式了吗?”
“但我想说的是,现在它正是起飞的时候,过去的技术瓶颈已经在悄然中松动,抓住了这波机会,就抓住了未来的新型制药领域。”
看着还有人不为所动的样子,陆时羡也终于拿出了王炸。
“事实上,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已经有人在悄悄发财了。”
“如果大家翻阅了FDA最近几年刚刚通过认证的名单,就能找到一个药物的名字。”
“它的名字叫做Elelyso,用于治疗戈谢病。它是一种患病率只有10万分之0.2的罕见遗传病。”
现场有人开始陷入深思,但大部分还是不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FDA每年批准的食品、药品、化妆品或是医疗器具多了去了,谁会关心一个非常少见的罕见病药物。
陆时羡也不急,看到已经几乎沸腾的现场。
他重现了上一个项目施行了但没成功的操作,笑眯眯地从手边的公文包里拿出数十份保密协议。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
只单单靠嘴上说的保密是靠不住的,只有事前写进严苛的条约里,才有制约力。
这个项目作为转型之作,对他而言也很重要,不容有失。
看着许多人都看完了协议的内容,他继续说道:“很好,因为涉及到商业秘密,现在只有签订了这份协议,才能听到接下来的内容。”
“大家不必多虑,如果不签也不要紧,我可以和罗斯曼教授推荐大家进入耶鲁的其他实验室。”
陆时羡拿出来的协议,在场的人并不陌生。
但他这个操作让所有人都开了眼。
除了那种极其特殊的实验室,例如P3或P4级别的生物实验室才需要有这种操作。
一般的实验室都是项目成果快出来前后,才开始签订保密协议。
这似乎有些不太对劲。
但他们是签还是不签呢?
签了就得在这个未知的项目组工作,直到限期之后才能进行别的项目。
不签又有可能错失一个难得的机会,要知道这位前不久才刚刚成为Nature评选出来的十大人物,并斩获丹大卫奖,喜提一百万米金。
于是,很多人开始陷入迟疑和纠结之中。
但实际上,陆时羡对今天的结果胸有成竹。
为了这个源自色列国之行的意外发现,最后才出现转型的新项目,事前他做了很多功课。
果不其然,只是犹豫片刻,在第一个人的带头下,陆续有人签下了这份提前的保密协议。
直到看着最后所有人都签完,陆时羡才再度露出笑容。
“可能到现在大家还是没有印象,但我接下来说的话可能会颠覆大家的认知。“
"来自色列国的Prota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