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灭魏(1 / 2)
大梁的城墙坚如磐石,高度令人望而生畏,厚度更是足以抵挡任何猛烈的攻击。
城中储备的粮草充裕无比,可以长时间维持居民和守城士兵的生计。
秦军曾多次尝试强行攻城,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不得不说,魏国应当感恩魏惠王昔日营建大梁时所付出的心血与智慧。
大梁城不仅规模宏大,城墙高耸入云,而且其四周还环绕着错综复杂、星罗棋布的水网。
这些水网宛如一条条生命动脉,源源不断地为城内提供物资补给;
同时,它们又如同一道天然屏障,能够有效地遏制敌军的进攻步伐。
数百年来,这种动中有静、刚柔并济的独特防御体系令每一支企图攻陷大梁的军队都倍感棘手,叫苦不迭。
面对久攻不下的艰难处境,秦军上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们意识到,若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重新审视并调整战略部署。
于是,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反思和对过往作战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之后,秦军毅然决然地做出了重大决策。
他们决定不再盲目地一味强攻大梁,因为这种战术已经被证明收效甚微。
取而代之的是,将战略目光投向了夺取大梁周边地区。
这个新的策略意味着秦军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资源。
但他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削弱大梁的防御力量,并最终实现破城的目标。
经过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秦国军队一步步地推进,逐渐掌握了所有护卫大梁的水网。
这些水网曾经是大梁城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如今却成为了秦国手中的致命武器。
随着水网控制权的丧失,大梁城彻底沦为了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城。
大梁城,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与辉煌文化的古老而宏伟的城池,尽管拥有令人赞叹的建筑规模和坚固的城墙防线,但其在地形方面却存在着无法忽视的先天性缺陷。
它所在的位置,地势相较于黄河那高耸的河床而言显得异常低矮,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不慎镶嵌在了一片低洼的土地之上。
身为战地先锋统帅的王贲,此刻正站在远处凝视着眼前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大梁城垣。
他眉头紧锁,心中十分清楚,想要在短时间内攻克如此固若金汤的城池绝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
然而,王贲以其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很快便想出了一个精妙绝伦且出人意料的妙计——
引大沟之水来冲灌大梁城!
一旦这个计划得以实施,汹涌澎湃的水流将会如同猛兽一般冲向大梁城,给城内的守军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想到这里,王贲毫不犹豫地果断下达命令,要求麾下的军士们立刻行动起来,为即将展开的水淹大梁之战做好充分准备。
他们在大梁城的西北部开辟出一条渠道,并引来滚滚黄河之水。
为了防止水流四溢,将士们又不辞辛劳地筑起堤坝,壅塞住下游的去路。
此时正值初春,恰是春汛来临之际,天空中飘洒着连绵不断的细雨。
但英勇无畏的秦军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他们冒着倾盆大雨,日夜不停地投入到工程之中。
王贲更是身先士卒,亲自督促着每一项工作的进展。
日复一日,沟渠被挖掘得越来越深。
仿佛大地张开了一张巨大的嘴巴,贪婪地吞噬着源源不断的河水。
而那雨水也像是受到了某种召唤一般,接连十日都不曾停歇,使得水势愈发汹涌澎湃。
终于,在王贲的一声号令之下,堤坝被决然破开,滔滔洪水犹如脱缰野马般奔腾而出,顺着沟渠涌入了大梁城中。
刹那间,整个大梁城都被淹没在了一片汪洋之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泽国。
城墙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压力,开始逐渐颓败、崩塌。
秦兵见状,趁机蜂拥而入,如同潮水一般席卷而来。
在这令人绝望的境地面前,魏王满脸愁容。
他望着眼前一片狼藉的城池和士气低落的士兵,深深地叹了口气,感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去挽回败局。
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与思考,魏王最终还是无奈地做出了决定——向敌军请降。
另一边,王贲率领着秦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毫无悬念地攻占了魏国所有的领土。
随着最后一座城池的沦陷,魏国彻底宣告灭亡。
随后,这些土地皆被并入秦国的版图之中,并正式设立为三川郡。
想当年,魏国也曾强盛一时,威震四方,但如今却落得这般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它就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一般,短暂地闪耀过后便迅速消失在历史的黑暗深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