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四章 :人才培养(1 / 2)

加入书签

随着大明各项改革的推进,朱由检愈发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为了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他决定大力兴办学校,开设实用学科,并派遣留学生。

一日早朝,阳光透过宫殿的窗棂洒在朝堂之上,朱由检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庄重而坚定。他目光扫过群臣,然后郑重宣布:“朕决意兴办学校,广纳学子,开设实用学科,为我大明培养各类人才。此乃国家发展之根本,关乎大明之未来。”

群臣闻言,朝堂上顿时一片议论之声。有的大臣点头称是,眼中闪烁着赞同的光芒;而有的则面露疑虑,眉头紧锁,似乎对此举充满担忧。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颤颤巍巍地出列,拱手说道:“陛下,兴办学校耗费巨大,且实用学科前所未闻,恐难以施行。如今国库尚不充裕,此举是否过于冒险?”

朱由检目光坚定地看着这位老臣,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缓缓说道:“朕深知此事不易,所需资金甚多。但为了大明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必须为之。朕将从国库拨出专款,用于学校建设和师资聘请。哪怕一时艰难,也不能让大明在人才培养上落后。”

很快,在京城和各地州府,一座座崭新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学校建筑宏伟,环境优美,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算学课堂上,先生在黑板上写下密密麻麻的复杂算式,声音洪亮地讲解着:“同学们,这珠算技巧不仅用于日常计算,更能在商业交易、税收统计中发挥重要作用。还有这土地丈量之法,乃是关乎国家田赋征收的关键。” 学生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地听讲,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中的毛笔不停,认真地记录着要点。他们时而眉头紧皱,思考着先生提出的问题;时而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与身旁的同窗低声交流。课后,他们还会聚在一起,探讨如何运用算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经济难题,比如计算货物的成本与利润,规划农田的灌溉面积等。

工学实验室中,摆满了各种新奇的工具和精巧的模型。学子们身着朴素的学服,头戴方巾,全神贯注地摆弄着手中的器具。有的在研究木工的榫卯结构,试图设计出更加稳固的房屋架构;有的则专注于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建造,绘制着图纸,讨论着如何改善河道的流向,提高灌溉效率;还有的对火器的改良充满热情,尝试着改进火药配方,让火器的威力更大、射程更远。他们的脸上沾满了灰尘,汗水湿透了衣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创新的追求。

农学试验田边,阳光炽热,微风拂过,掀起层层麦浪。老师带着学生们行走在田间地头,耐心地讲解着:“看这新引进的作物,要注意其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施肥要有分寸,多则烧苗,少则营养不良。” 学生们仔细聆听,不时蹲下身子,观察农作物的根系和叶片,用手触摸土地,感受土壤的湿度和肥力。他们亲自动手参与播种、灌溉和收割,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如何防治这病虫害才能既有效又不损害庄稼?” 老师便会详细地解答,传授最新的防治方法。

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朱由检精心挑选了一批聪明好学、志向远大的学子,派遣他们出国留学。

在送行的仪式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朱由检亲自前来为留学生们送行。他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和鼓励,对留学生们说道:“尔等肩负着大明的期望,出去要好好学习天文历法,掌握星辰运行之规律,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航海导航提供准确依据。要钻研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让我大明的船队能航行更远,贸易更昌盛。还要了解西方的医学知识,带回有效的治疗方法,拯救更多百姓的生命。学成归来,报效国家,朕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留学生们身着盛装,跪地谢恩,声音整齐而响亮:“陛下放心,我等定不辜负陛下的重托,必当刻苦学习,早日归来,为大明贡献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培养出的人才逐渐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为大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师资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先生自己对新学科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留学生在国外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语言不通导致学习障碍,文化差异让他们难以融入当地环境,还有的在异国他乡思念家乡,情绪低落。

朱由检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即召集大臣商议解决办法。

宫殿内,气氛严肃。朱由检坐在御座上,神色忧虑地说道:“如今人才培养之事出现诸多问题,朕夜不能寐。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大臣们纷纷献策。有的提议加大对师资的培训和招募,提高待遇,吸引更多有学识的人投身教育;有的建议加强对留学生的关怀和支持,定期与他们通信,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予帮助。

朱由检听后,点头说道:“无论如何,人才培养之事不可中断,必须克服困难,继续推进。朕会下令从各地选拔优秀的学者充实师资队伍,同时设立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