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1 / 4)
金光万丈城,晨阳殿。
特使张之幸今年八十一了,作为辛丰老臣,故去的凌潇帝对他都要敬上三分。
他坐在堂下不动如山,眼皮枯松,抬目看殿上端坐的人。
满殿文武面色不善,愤怒的眼神集中在他身上,但张之幸从不惧怒目,不畏人言,因为他背后站的是辛丰全班内阁老臣。
这是张之幸首次踏足东土,知殿上主事者不过弱冠,没占正中王座,居左自成一桌,只因太子殿下尚未继位,但已掌实权。
捕捉到太子阅读间隙撇来的目光,张之幸想,这人倒是个稳重的,亏在长得太俊——太俊的年轻人都自视甚高,太俊的身居高位的年轻人更易刚愎自用——这是通则。而一个刚愎自用的上位者,是很好拿捏的。
向上施压是他立足三朝的绝活,对方开口前是好时机,张之幸一字一句铿锵道:“雍贵王明盏,天下最负盛名的异性王,辛丰八王之首;梵英梵大人,本朝左相,辅佐两朝帝王四十余载;邵谦邵大人,右相兼宏图阁大学士,统领乾都防务;韩灿韩大夫,先帝太傅,太傅院掌魁;曾远曾阁老,内阁大学士,文名满天下……殿下手上这封请愿书,便是他们五人鲜血写就,分量当得起我满朝意愿。还请殿下转交大容王,请陛下速速回朝登基。”
这封血书言辞激烈,是威压,也是逼迫,纵使这后生看完气到掷地也不是不可能。
张之幸话落,谁知殿上仍然一片安静,上首的太子并不急于搭腔,只是认真地读下去。
阅毕,才见他将请愿书在桌上摊平,唤人奉上锦匣,亲自将叠好的血书放进去。
态度不可谓不恭敬。
做完这些,才听太子温声道:“张大人远道而来,喝口茶,润润嗓。”
说着抬起面前茶盏,做了个请的动作。
张之幸只好捧茶,礼让后抿了一口。
太子殷殷相询:“凌潇帝宫中停灵七日,今日已是第六日了吧?”
张之幸道:“是。”
“虽未谋面,毕竟是孤的爷爷。”太子面露遗憾,唤道:“尚相。”
尚可薪出列回禀:“大容已备随葬大金人十二尊、珠母往生杯十二盏、掐丝含口玉十二枚、添葬锦帛被十二箱,谴国使奉送。另嘱全国神龙庙七日内燃千盏长明灯祈福。”
太子首肯:“翻个倍吧。父王与孤,该算两份。”
尚可薪应命入列。
太子又看向张之幸:“父王得知丧讯后第一时间回辛丰奔丧,听说大人们颇有微词,父王才不得不暂回大容。今日老大人持这样一份请愿书来,何意呢?”
张之幸微微躬身,半揖道:“大容王贵为大容之主,又是我朝太子,何人敢置微词?这封血书实乃我朝忧国忧民的老臣献给大容王几句掏心掏肺的话。”
太子笑着摇头:“父王去辛丰时你们不说,如今他回来了,到派人专门走一遭。”
听大容太子这么说,张之幸觉得他没明白他们此举的深意,心里嗤笑一声,把心放下了。
他临危受命,明白此次领的绝非美差。来大容一趟,不直面大容王反而是好的,让面前这个小娃娃传话,于他、于辛丰就是留有余地。大容王常年盛名,其父凌潇帝一生都没搞定这个儿子。幸好如今见的是个阅历不深的小太子,他张之幸还能搞不定?
便道:“老臣们日夜跪于朝阳门外,诚心祈求陛下速速回朝主持大局。待先帝出殡,好着手登基事宜。那些当面诉不得但必要归正的话,但凭一份请愿书道明。”
太子指了指锦匣:“老臣们确是忧国忧民,连‘非经背圣,不正邦典’这种话都祭出来。父王一日不下诏立后,他们便长跪不起?”
张之幸:“殿下此言差矣。这立后诏书不用大容王下,是先帝遗诏里早立好的。大容王只需将登基和立后两旨一并领去,登基之日便是大婚之时,从此上下一心!我等老臣忠于正统,其他皇子再有能力我等也不会拥戴。可若大容王一意孤行,那这‘非经背圣,不正邦典’八个字,就不是呈于臣等血书,怕要镌刻史书了。”
太子倒是大方:“史书只关心最终上位者,父王铁了心也无妨,孤还有不少叔叔呢。”
“殿下呀!”张之幸道:“大容王是我朝大皇子,又两次于承乾坛上夺得太子尊荣,登基成王名正言顺,老臣忠心天地可鉴!”
太子莞尔一笑:“既然顺理成章,老大人们何必伤筋动骨长跪不起,又何需自伤体肤上呈血书?大人们如此相逼,只给父王两条路,要么立后登基,要么放弃皇位,就不怕适得其反,让父王寒心?”
“帝王之尊当得全民表率,大容王不惑之年却无妻无室,纵使登上帝位也会被人戳脊梁骨。哪允史书歪我风氏皇族清名!”
钟雄出列呵斥:“张大人慎言!太子驾前,哪有如此诋毁陛下的道理?什么无妻无室?陛下此生属意一人,绝不会娶什么雍贵王之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