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辽阳的重要性(1 / 2)

加入书签

不管是对于耶律余睹,还是对于大定府的所有守将,一旦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此时对于仪坤州出现的大宋军,毕竟没有确切的数据,到底有多少人,谁也不好说。

但说来说去,一切还是回到了一开始的谈话。

大宋军能够出现在仪坤州,哪怕只有一两百人,对于契丹来说仍然是个问题。

因为这些人的出现,完全超出了契丹的与其,称他们神出鬼没也不过分。

按照这样的逻辑,他们既然能够出现在仪坤州,那也有可能出现在临潢府,那皇帝的安全还有保障吗?

所以,这件事情不管是大是小,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定府的帅府中现在讨论得很是激烈,契丹皇宫中就更加热闹了。

“你说你们这些人,都在干什么,南人都到仪坤州了,居然才得到消息,是不是等到有朝一日朕成为了南人的阶下囚,你们还一无所知?”

耶律延禧显得气急败坏,他这次真的想不通,事情实在太反常了,怎么大宋人都变成了天兵天将,动不动机会从某个地方冒出来。

仪坤州、大定府,都和临潢府关系重大,哪一处都不能丢,一点丢了一处

,另外一处便有可能丢失。

这两处一旦丢失,临潢府百分之百就会失手,到了那时候,契丹皇室恐怕都要考虑流亡漠北了。

“陛下息怒,据回报,仪坤州出现只是一支大宋的小股部队,想要攻破仪坤州绝无希望。”

萧奉先抢着说了一句,他深信大宋不可能有太多的人能够抵达仪坤州。

“陛下,此事不可大意,臣以为,不管南人在仪坤州有多少人,必须立刻调动龙化州兴国军,还有沈州昭德军前来增援,仪坤州玩玩不可丢了。”

“不对,昭德军不可轻动,万一辽阳府有变,可就不好办了,再说女真部落蠢蠢欲动,万一有变,回防不便。”

“那就只抽调兴国军,仪坤州不可丢失,这是目前必须保证的。”

……

契丹大臣一个个说得都有根有据,但耶律延禧却很郁闷,调兵什么的的确没错,但此时宋军已经抵达仪坤州,这才是当前面临的问题,调动龙化州兴国军不是不可以,但那是需要时间的。

仪坤州之围近在眼前,扯那些真的没用。

“好了,这些话都没错,但宋军已经到仪坤州,现下又该如何?”

耶律延禧打断了讨论,重新将话题拉回了

整体上。

其实,他已经有了一个想法,但显然不好意思说出来,万一仪坤州真的被大宋占领,那便意味着契丹进入了最危急的时刻,是时候考虑迁都了。

各处的军州都有各自的职能,调动来拱卫上京当然可以,但这样的做法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大宋人的想法总是难以捉摸,或许随意调动,又会掉进大宋人的圈套,所以也耶律延禧只想退了宋军,那当然得就得讲究一下策略。

其实,他们还忽略了一点,如果张叔夜和宗泽打下了锦州,变回威胁到东京辽阳府,那时候如果调走了沈州昭德军,那辽阳府怎么办?

历史上,公元938年,刚得到幽云十六州不久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将辽阳府升为南京,成为辽朝陪都之一。

公元948年,因幽州升为南京,辽阳改称东京。

从此,东京辽阳府是辽朝、金朝(不包括上京时期,上京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阿城区附近)在东北的行政中心兼军事重镇。要知道,在人口相对稀少的辽朝初年,仅辽阳一城的人口就多达几十万。

历代统治者为何如此看中辽阳?这和辽阳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国都虽然在中原,但幽州(今北京、河北东部、辽宁一带)是中原王朝阻止各游牧部落南下的重要屏障。

而辽阳所在的东北地区,又是幽州的战略屏障。

如果看东北地区地形图的话,你会发现,东北就像是一个瓶口在西南的大瓶子。

“瓶”北是黑龙江(河流)的小兴安岭,“瓶”东是长白山脉,“瓶”西是大兴安岭,这三大山脉之间,就是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

这里土地肥沃,河流纵横,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有的部落从此征服中原,比如鲜卑人建立的前燕、后燕、北魏。

而“瓶”西南,隔着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接壤,“瓶”的南面是渤海及黄海。

燕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东头与渤海湾相接,大名鼎鼎的山海关就在这里。山海关凭山负海,地势险要。但是山海关距离华北平原太近,堪称是华北平原最后一道屏障。

所以要守住东北,必须设重镇于东北地区内,而且这里离华北还不能太远,方便两地联系。

东北地区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