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闯河西(1 / 2)
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一朵水花,然后开始接收时间的考验,华而不实的会被淘汰,性价比高的往往能够会不断地继承下去。
如果是具有发展价值的,还会在不断的进化中不断出现各种新新的形态。
在大宋这个时代,水泥显然是一种划时代的建筑材料,在钟粟还没有演示之前,很多人其实是难以理解的,毕竟砖石土已经用了几千年,猛然出现一种经济实惠的建筑材料,谁也做不到无动于衷。
看似简单的水泥,配料并不复杂,暂时主料就是石灰石和粘土,外加少量石膏辅料。
最让人庆幸的是,这三种原料在后世的白银一带都非常丰富,而且开采很容易,如果说有困难,那便是粉碎的难度大了些。
尤其是石灰石,往往都是块状的,必须打碎然后碾成粉末,需要下一番功夫。
然后便是烧制中的困难,在后世这几种原料的配比到底是多少,钟粟真的没记住,唯一的办法便是一次次地实验。
比例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烧制出的水泥在强度、耐磨度、凝固时间上出现差异,尤其是强度指标,的确非常重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雷子对三人进行了分工,三人各带一些人,张甲主要负责金银铜的冶炼,赖布衣则带着几个地理爱好者每天到处跑,发现一处矿场肯定不够,毕竟大宋的技术,也只能采集毕竟浅层的矿藏,随着以后越挖越深,开采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所以只能多发现几处。
小雷子则专心研究水泥的烧制,不过这项工作有个好处,只要攻破了原料配比和煅烧温度时间,剩下的便可以让熟练的工匠大批量烧制。
一开始,这里的人手少得可怜,但朝廷经过一系列措施,内地的人终于开始了想边地的迁徙,会州这里有些
地方靠近黄河,自然适合发展农耕,而此时确是秋天,拓荒完成后的人也愿意到矿上当劳力。
除了这些人,大量的西夏奴隶也被分配到各地,这也是一种策略,分配到各地,打乱他们固有的模式,大宋的统治才会更加稳定。
不知不觉中,白银已经聚集了几百号人,这些人虽然住在简易的工棚里,但每天都干劲十足,他们的身上明显有一种拓荒人的精神,一种为大宋奉献的豪迈。
当然,小雷子吸取了钟粟的经验,身处边地,大家都不容易,住的暂时可以简单一些,但伙食的保障一向都不错。
按照目前的情况,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里的人会越来越多。
在西部的另外一处地方,李纲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这里有着当时西夏时就已经在开采的铁山,优质的铁石经过炼化,便会成为上好的铁料。
大宋内地不是没有铁山,最主要的是铁料品质差了些,这种情况在后世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无非就是杂质含量的多少,但在大宋的冶炼工艺水平下,想要去除难度还是有些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优质的铁石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这些铁山出产的铁石,不仅仅可以用来打制铠甲,还可以用来打制优质的兵器。
除了传统的十八般兵器,火器对铁料的要求更高,别说是大宋了,后世的火炮也会因为卡弹、膛压异常、膛线问题或者炮管不均匀出现炸膛的事情,大宋的冶炼水平,出现炸膛就更多了,冶炼技术的改进难度太高,需要不断的技术进步,根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因为这些原因,尽可能使用优质的铁石炼制铁料才是首选,这也算是钟粟当初认为需要拿下西夏的原因。
当然,铁石仅仅是一个方面,作为掌管一方的任务,他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
事情,有些东西他在汴京大学学到过,但有些完全就是一头雾水。
好在大宋在治国之道上实在太成熟了,大量能员老吏虽然思想没有李纲活泛,但在玩弄西夏人上还是很有一手,暂时指望这些人能按照钟粟的想法考虑问题,一点儿也不现实,所以现在所能作的,只能是在求稳的基础上发展这些被西夏人搞得乌烟瘴气的地方。
看着已经颇为热闹的景象,李纲突然有一种疲惫的感觉,但这种疲惫后面更明显的是欣慰。
大宋真的不易,短短几个月,西夏大片的土地尽数收复,如果不能好好治理,那自己的一身所学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发挥?
想到了这些,李纲又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他再次想到了钟粟对他的竭力举荐,自己还非常年轻,来到这里可不是养老。必须得有一番作为。
想想山长钟粟的发家史,他可是很清楚,汴京大学的学生也几乎都清楚,钟粟在登封之时,仅仅凭着一辆小吃车,然后慢慢杀入了登封商界,然后结识了程颐等人,开办了嵩阳分院。
这些事情说起来有些轻描淡写,但如果真正去经历,绝对充满了艰难困苦,非常人能够做到。
再一想自己,父亲李夔,通晓军事,随吕惠卿抵御西夏来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