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百一十四章 老种经略相公(1 / 2)

加入书签

就在钟粟积极扩建汴京大学的时候,朝廷倒是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成都生产建设兵营的高产作物已经全部种植完毕。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大宋的军队效率还是非常之高的。

正如之前钟粟想的一样,哪怕是让他们种石头,只要有枢密院的命令,成都生产建设兵营也不会含糊。

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赵佶算是松了口气。

对于他来说,成都生产建设兵营本来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组而成,至于效果怎么样,能不能达到钟粟想的那样,对于他这么一个书画家而言,心里一点儿底气都没有。

现在不但能够成功改组,还能在完成的第二年就开始推广高产作物,赵佶还是很高兴的。

接下来的垂拱殿朝议,自然而然地说到了当时的计划。

钟粟当时提出,要在大宋全境建起四处生产建设兵营。

现在,第一个生产建设兵营成都生产建设兵营已经初步建立。

接下来还有三个,兰西生产建设兵营,只要负责西宁和兰州一代的防务,其实就是针对吐蕃和西夏这两个不稳定因素。

太原生产建设兵营,这是钟粟计划中最大的生产建设兵营。

原因其实很简单,不管是契丹还是女真,从此处进入大宋是一条重要

通道,不管今后是否要攻取幽云十六州,这一处地方必须牢牢控制起来。

有些话在朝堂上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心里有数。

虽然还是有不少的反对者,但目前还是保持缄默。

燕云生产建设兵营,这一路和太原生产建设兵营有些重复,针对性大家同样心知肚明。

至于为什么还要设置,自然是为了形成呼应,鸡蛋也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曾布和张商英都没说话,倒是章惇先开口了。

“官家,还有三处生产建设兵营,如果逐一建设,似乎慢了一些。

如若同时开建,张枢密使分身乏术。”

这个问题其实不少人都想到了,章惇倒不是想去玩玩生产建设兵营,而是他性子还是急了些。

“章卿说得有理,此事众卿怎么想的,都来说说。”

赵佶到现在还没完全搞清楚怎么才能当一个好皇帝,对这种兵制建设的事情,他更没有什么想法,只能先听听大家的意见。

钟粟倒是没有急着说话,他其实更想听听,大宋这些高官吏,脑力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果然,在一阵沉默之后,不少人便开始发表意见。

最后,钟粟将意见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意见,大宋在建设生产建设兵营的事情上不必太着急,

张商英可以一个一个逐一去指导建设。

第二种意见,颁布更为详尽的生产建设兵营建设条陈,三处地方可以按照条陈进行,张商英机动指导。

第三种意见,派出三名大臣,分别奔赴三地进行。

相对而言,半数以上的大臣居然赞同第一种意见。

钟粟在内心还是暗暗有些失望,选择第一种意见,主要还是因为畏战偏安思想严重。

这种思想几乎贯穿了北宋和南宋,想在一时之间改过来,实在太难了。

不过转念一想,改变还是有的。

原来如果提出这样的想法,估计九成的大臣会提出反对意见。

在原来的历史线上,赵佶上台不久,便将大宋精悍无比的西军进行了瓦解。

本来是一只强劲有力的拳头,却被弄了个四分裂。

西军有一名非常著名的将领种师道,也长期处于赋闲状态。

赵佶这样做的原因很简答,那就是贯彻了大宋皇帝的惯性思维,不相信武将,生怕这些人学了太祖,只要有重兵在手,便有可能去学太祖来一出陈桥兵变之类的。

就算是历次的战役,大宋朝廷往往喜欢掣肘,造成的结果自然屡屡贻误战机。

因为这个原因,狄青明明身怀赫赫战功,却被喜欢立小山头的文官给活活坑死了。

不过目前种师道还活着,年龄五十岁,正好是稳中而又老练的时候。

“钟侯,说起这生产建设兵营,还是你最早提出的。”

曾布突然对沉默的钟粟说道。

其实曾布也很是诧异,钟粟按理来说早就该说话了,但却一直在听大家说,显然有些反常。

赵佶其实也有同样的想法,现在曾布这么一说,他也往直坐了坐身子。

事实上,赵佶在内心是反对第一个意见的,他现在还没有从新皇帝的热情中走出来,当前干一些大事很有必要,怎么能等着慢慢进行呢。

不过,有些时候,还是要让大家提出意见,然后经过讨论决定。

如果自己独断专行,一方面未必能正确决策,另一方面他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