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60章 吃不完,根本吃不完(1 / 2)

加入书签

回到家中的陈镒,拒绝了家人的恭贺,而是枯坐在书房之中。

大明一开始所建立的监察制度并没有问题,甚至是锦衣卫和东厂,也没有什么问题。

以三法司为代表的刑、检、法,再加上六科给事中。

太祖给予了这些人权力,也是给腐败套上枷锁。

可问题又是出现在这方面。

位卑而权重,随着监察范围的不断扩大,连官员的前途也被这些人握在手中。

建国之初,朱元璋给了都察院这独特的权柄,而当时的官员在经历过元末之后,皆有重振华夏的美好理想。

俸禄少一些无所谓,高官俸禄乃是过眼云烟,让百姓能走出元末的苦难,才是他们的希望。

可到了永乐年间,贪官污吏,遍布内外,剥削及于骨髓,十三道监察御史,所到之处,有司公行货赂,剥下媚上,有同交易。

至宣德初,官员们宴会聚乐,均以奢侈相尚,歌妓满于宴席之上。

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自然而然。

朱瞻基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便召杨士奇、杨荣询问,得到的答案便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为巨贪。

后面就如陈镒所想的操作,清退流放了一群不合格的都察院官员,给都察院来一次大换血。

可是,吏治清明了吗?

并不见得。

否则也不会短短几年,到正统就眨眼间腐败了起来。

而若是三杨和当时改革都察院的主刀人顾佐真的改革了都察院,王振就算再恃宠而骄,也不会拥有把持朝政的机会。

要知道,王振一般有事情,问的那可是杨士奇。

而当初张太后打算直接赐死王振这个家奴的时候,也是杨士奇直接下跪求情。

蜡烛随着火焰不断滚下蜡滴,陈镒知道,在没有外力的干涉下,自我改革就是空谈。

不过,该清退的,还是要清退。

收获的风吹到了辽东,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李满住看着田里黄灿灿的小麦,脸上的笑容收也收不住。

他不曾想过,辽东的土地竟然如此肥沃,那小麦的麦穗都耷拉着,饱满的硕果,无不在告诉田里的百姓,小麦吃得很饱。

女真本是渔猎而生,寻常种田都是掳掠人过来。

可现在,李满住才见识到了专业种田的人,所种出来的田,和那些抢来的根本不一样。

当前,这里的前提便是保暖。

若无法有效御寒,农户根本无法熬过冬天,就谈不上种田了。

“李纳哈,你看看这穗,看看这田,应该有个几百斤吧。”

捧着麦穗,李满住将改名后的古纳哈叫到身旁,喋喋不休的说着。

“你爹我还是有种田天赋的。”

看着笑呵呵的父亲,李纳哈也不知道用什么表情,只是回应道:“按照司农寺估计,最多三四百斤。”

相比李满住这个大老粗,李纳哈已经开始系统性接收来自中原的教育,说出来的话,那都是讲依据的。

“三四百斤,呵呵,三四百斤,呵呵呵。”

听到儿子的话,李满住笑容更甚。

以前他们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田地,能有一个一百斤就要感谢天神的恩赐了,现在,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他也能种出三四百斤的地,简直就是李满住梦寐以求的事情。

“一亩三四百斤,十亩就是三四千斤,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地,有了一个好开头,外加上朝廷物资的支持,李满住相信,未来眼前都会是黄灿灿的。

没有理会李满住的话语,李纳哈弯着腰,挥舞镰刀,收割着饱满的小麦。

将原本的外敌纳入统治范围,教他们种田,而不是让他们依旧保持着渔猎的传统,这让整个辽东的粮产能够得到稳定的收成。

李满住口中的吃不完,指的是像他一般,拥有大量田地的人,至于普通农户,还是需要考虑冬天的粮食储存问题。

从京城派到辽东的人,需要从古籍和本地农户口中得知适合的作物,再保守试验的同时,尝试出最适合辽东的农作物,最好是能抵抗严寒的。

除了小麦,辽东还普遍种植大豆,亩产二三十斤,主要是满足牲口食料的供应。

在海运和陆运的加持下,辽东乃至辽地的开发才有可能性。

手里握着镰刀,李满住觉得,这可比那些弯刀要好用。

随着麦子一片片倒下,时不时有农户站起身,捶了捶腰间,短暂休息之后,便再次弯下腰收割。

辽东的这次收成,对于沈阳城的建设可谓是锦上添花。

朝廷当前并不奢求辽东一波暴富,一下子成为粮食重镇。

对于沈阳城的建设,冬季农闲之时也是关键,有了收成上的补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