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太后驾崩(1 / 3)

加入书签

景宪六年,吉华村一片岁月静好,偶尔也会鸡飞狗跳。

这一年的长安城,波澜不断,大事频生。

年初,东突厥事毕,对外称病的太后也在寿辰前终于恢复康健。

五月,安乐王李承业薨逝,卒年三十八。

消息传入京中,太后大恸之下竟真的病恙,养在太后宫中的安乐王长女——康平公主李循悟闻此噩耗,当下晕倒。

安乐王世子李省思与其母安乐王妃扶棺入京。

圣人为悼其兄,下令以帝王规制下葬安乐王,大临七日,百官素缟。

安乐王葬帝陵,庙号周和宗。

太后因安乐王薨逝一病倒,大臣立马献策迁宫还政一计。

太后自当皇后起,便一直久居立政殿。

当年太后武曜被封为皇后时,睿宗皇帝亲自为皇后宫殿赐名‘立政’二字,与自己所住的勤政殿两相呼应,相隔不远。

立政者,顾名思义,可想而知。二圣时期,睿宗偏宠爱重皇后,与其同宿立政殿,于是乎,立政殿一度成为皇权中心。

朝堂本是太后党与拥皇党二者博弈,势均力敌,以左相为首的清流之臣只作中立。

然而年前突厥一事,让拥皇党诸人看清,饶是清流臣子们孤直忠心,一心为大周,不涉党政,但在国之大事、策之所重时,这群中立臣子们还是以太后为尊。

本以为圣人与太后旗鼓相当,平分权柄,可实际相较太后这颗参天大树,圣人虬枝才展峥嵘,根基尚浅,仍遮于太后阴翳。

二党之争本就是太后与皇帝间的相互较量。两树扎根同一土壤,根系夺土汲水而轩峻。

党羽臣子不过藤蔓攀援,依附而生。所依之木高壮葳蕤,藤蔓方可借势扶摇而上。

庙堂相争,不进则退。太后党所傍凌人一筹,拥护党谋权便减一分。

权力博弈下,一丝一毫都要锱铢必较。

两党平衡有差,弱势者自要想方设法、机关算尽。

太后已过花甲,又逢有恙,正可借此请奏太后迁宫,移居京郊行宫——长惬宫,养病调理。名为迁宫养病,实为趁机夺权,逼迫太后还政,远离朝政。

圣人起初并未同意。

兄长逝世,圣人哀悼心伤中,无心于此时钻营夺权。再者,掌权渴盼至极,但孺慕之情仍在,顾及母后伤恸卧病中,不忍趁此时与其相博。

心腹大臣频频相劝下,帝王之心终究占了上风。

七月,安乐王满七才过不久,朝中百官以武将廉国公薛辅功、文官右相郑旻为首,向圣人请奏太后迁宫。

奏言,太后因安乐王薨逝,悲伤过度而卧病不起,加之太后年岁已高,又值苦夏,为太后圣体康泰所想,应远离朝务,不受其所扰,遂请移居京郊行宫调理病体,安心将养。

女相衡澄以太后常居皇宫,业已习惯,京郊路远,行宫乃新建不久,太后恐不适应为由,当朝反对,其余太后党诸人也纷纷附和。

此次迁宫本只是太后党与拥皇党之间博弈,不分胜负。

当以左相晁思瑜为代表的中立之士也随奏请命太后移宫时,局势瞬间转变。

然太后党依旧坚持反对。

一个夜间,长公主李瑾华先是拜访了女相衡澄,后又入宫相劝太后。

长公主李瑾华,圣人之妹,太后与睿宗皇帝第四个孩子,是为老幺,甚受宠。一出生便获赐封号——长宁,十七岁时得许出入政事堂,登朝参政。

昌和后期,先帝病重那几年,长公主曾与当时还是太子的安乐王一起协助武后理政,行事进退有度,素来无咎,颇受帝后与朝臣称赞。

直到其皇兄周和宗禅位,另一位皇兄李续安登基,长宁公主主动辞去朝中职务,只做个闲散皇家贵胄。

当年同朝为女官,长公主与女相衡澄往来甚深,结下厚谊。长公主出面,女相自是被说动,对于自己疼爱的女儿,太后也态度和软。

如此,迁宫事顺,太后移居京郊长惬宫一事板上钉钉。

时年十四岁的康平公主李循悟,向皇叔李续安请命,愿陪伴皇祖母移居京郊行宫,侍疾左右。圣人念其纯孝,又恐母后于行宫孤单,遂准之。

太后迁离皇宫前夜,圣人跪于太后病榻前,阐明迁宫一事并非自己主张,虽然自己后来准允,但母子之情永铭心间,并非有意伤了母后的心。承诺日后定会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不忘国事,不负今日母后放权还政之举。

彼时半躺在床榻间的太后,并无怪罪,只语重心长道,“二郎,为帝者,所言所行,重逾万钧。做了选择就要一往无前,无需回头,无需歉勉,无需解释。

二郎既要皇权,又有一夺之力,何不能争?

记住,你若想做掌权的帝王,做大周英明之帝,阻你的,皆可抛之弃之。母后碍你统御之路,你抓住时机一击而中,何罪之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