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归故里(1 / 2)

加入书签

待英州稳固之后,裴璟北上而去。

他和裴瑜都担心长安王与北地小国勾结,若是如此,那整个大齐北境的战事会更加危急,毕竟赫塔常年在伏珈山一代过活,只要他们越过伏珈山,就能和旁边的连脂、北明连成一气,若是

长安王再许诺些什么,那就更可怕了。

兄弟二人商议,裴璟北上包抄,裴瑜南边作防,要在四月春耕之前把长安王主力消灭,否则春耕人力不够,又影响百姓今年的口粮,原本就因为战事耗费了不少粮食,再耽搁下去就要发生饥荒了。

裴璟离开前,裴瑜颇为担心,即便有太子身份加持,可裴璟孤身一人去,那些不愿跟随长安王叛乱,尚归心大齐的北地彪悍守军恐也不信服于他,到时兵调不动,令不愿意听,竹篮打水一场空。

裴璟知道他的担心,笑笑道:“前些年在外办差,倒是结识了几个好友,他们在北地颇有身份,此番也心向朝廷,我去那边正好。”

他似乎不愿多说,可这坦然的模样让裴瑜打消了心中的怀疑,虽自小与这个弟弟关系不甚亲切,可他自认二人间的交际更有些“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味道,无论人品气度,还是文武才华,裴璟确实是人中龙凤。

想必他也不是贸贸然做事的人,定是心中有分寸。

待送裴璟离开后,裴瑜固守英州,又朝上追击,意在分散长安王兵力,给裴璟留点时间。

北地战事激烈,意想中的速战速决没有做到,一封一封紧急军情送往上京,让皇帝彻底了解

自己这个兄弟已是对皇位垂涎已久。

这样规模宏大的兵力非得数十年才能布置而成,恐他早早起了夺取的心思,如今时机成熟才敢反扑。

皇帝病重,太子被废,能拉拢的臣子俱已拉拢,此时不反何时反。

姜淮念着北地来的战情,皇帝正坐在龙椅上轻轻捏着自己的眉心,似是极为疲惫。

“哥字岭折兵一万,蓄兵一月仍未攻占,现需补长锦仓粮草,弓箭若千。”

战事的消耗从来是一日千金,北地战事每发急报必要粮草,可调动、运送皆要功夫,路上要耗费粮草亦是大数,户部已忙得焦头烂额,户部尚书李奉年每日在政事堂哭爹喊娘,说是北地战事一直没个停歇,粮草不足,又难以运送,实在无力准时运至北边。

皇帝看向裴珩:“你给个主意,粮草不足该如何解决,粮草难运又该如何解决。”

裴珩最怕这样的问话,他看了一眼爹爹,小声道:“百姓疾苦,若是再向他们征粮恐会引起民怨,对朝廷不利,可儿子也只能想到向民间征粮这一个方法了。

皇帝又看向姜淮,女人明眸善睐,淡然之下却是大智慧,姜淮晓得陛下已对宫中之人朝中之人生疑,已觉长安王的细作已混入宫中,现下唯一能信的就是她和裴珩。

裴璟北上的消息已经传来,一时之间他是回不来上京主持大局了。

她一时无奈,好像不想插手政事却是不能的了。

陛下要她死,她却还在这里劳心劳力为他做事,这是不是有点下贱?

可如果此时上京有三分松懈,三分无能,那对北地正在浴血奋战的将士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何况,裴璟还在那里。

若她出的每一分力都能化解一点北地危机,她觉得再也没有值得计较的了。

“如殿下所言,冬月过半,百姓自己吃的粮食已不足,便不能再向民间征粮,以免引起民变。二皇子虽已在英州屯田,可一时之间却得不到粮食,解不了燃眉之急。现如今唯一可行的,便是从江南道入手。”

江南道,那是让皇帝又爱又恨的地方。其下辖五州,地势平坦,江河密布,农业发达,是大齐有名的粮食厂区,上上小小不知供养了大齐多少地方,又因靠近东海,往来船只频繁,商业发达,每年所缴赋税惊人,让其他路望尘莫及。

可是,那里也是先皇后的家乡,几年前先皇后逝世,皇帝铲除江南道梁家,又处理了那里大大小小官员数十人,极大伤害了皇家和江南道的关系。

“江南道是富庶之地,若是他们肯出粮,那北地粮食危机便能化解,至于军械、医药等,皆可由江南道守将一同运送。陆路运送太慢,路上耗费粮食过多,又要征伐民夫,劳民伤财,可江南道靠近东海,便可海运粮草。因北地战事,不少与北地做生意的商船现下只能停在江南道,朝廷可以出钱,由这些船队负责运送粮草,一来他们有船有人,我们不用再操心其他,二来也可以散财于民,百姓有了事做便不会生出变故。”

一旁的裴珩听得连连点头,这么好的办法,怎么他就想不到。

可是一想到那里是江南道,他心里又疙瘩了一下。

当年娘娘的母家梁家被爹爹铲除,为了打压江南道的嚣张气焰,那年朝廷不准有江南道的任何考生参加当年春闱.

虽然后来江南道的官员百姓确实低调了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