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一路相送终有别,西洋之路终开启(1 / 2)
御书房。
杨轩找了把椅子坐在上面,好整以暇的看着朱棣,等待着他的询问。
出乎意料的是,朱棣并没有询问世界地图,而是问起了玉米、土豆、红薯。
“你确定你说的那三样东西能解决我大明的粮食问题?”
历朝历代,凡是明君,最重视的就是百姓吃饭问题。
毕竟,底层百姓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不会造反。
所以不管是为了江山,还是图个好名声,都容不得他们不重视。
昏君除外。
朱棣关心这个,除了以上原因,还有就是:拥有足够多的粮食,他就可以打仗了。
自己心里的很多想法,也可以一一去实现。
不用再抠抠搜搜的。
“嗯,可以解决。”
“但你也别高兴的太早,能不能找到还不一定呢。”
“而且找回来还得让那些作物适应这片土地。”
“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杨轩开口道。
他清楚,这些东西带回来肯定达不到后世的恐怖产量。
因为那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辛苦改良才做到的。
但,只要带回来,进行适应性种植之后,得到种子,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明的粮食问题。
同时慢慢改良,产量也会提升。
当然,想要达到后世的恐怕产量,肯定是不可能的。
毕竟这个时代,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远比不上后世。
杨轩改变不了时代,所谓大势不可违。
所以,在他的心中,一代一代的改良下去,最后能达到后世的一半产量就足够了。
毕竟,如今的大明总人口不过几千万。
也就是后世的零头。
“这不要紧,我可以等。”
“只要有希望就好。”
朱棣闻言,道。
他对农事也是有所了解的,小时候经常跟着马皇后下地,后来在凤阳屯田的时候,也经常下地。
亲眼见到过很多人吃不饱饭,瘦的就剩下皮包骨头了。
他清楚,那些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这辈子能吃上一顿饱饭。
……
两天后,郑和离京。
朱棣亲率文武百官出城相送。
此行要先到福建五虎门,从那里正式开启下西洋之路。
杨轩自告奋勇,要亲自送郑和到福建。
朱棣没有拒绝,当场任命杨轩为钦差,让他代替自己去送送出海的将士们。
杨轩和郑和坐着船,从长江顺流而下。
不到十天时间,便到达了福建的五虎门。
入眼可见的是遮天蔽日的大船,一根根巨大的桅杆,好似要直插云霄。
如今大明的造船技术,可以说是世界第一。
当初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巨舰混江龙给老朱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击败陈友谅后,所有的技术,都便宜了老朱。
在他的鼓励下,大明的造船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随着沿海地区逐渐被平定,大明的战略目标就放在了北边的草原,水师的作用逐渐降低。
后来水师除了在近海巡防之外,还承担了几次往北方运粮的任务。
而在老朱禁海之后,水师基本上处于半荒废状态了,大明的造船业也陷入了停滞。
直到朱棣登基,才再次焕发春天。
此次出海,最大的船名为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
次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妥妥古代版的航空母舰。
杨轩登上战船,亲自慰问了即将随郑和下西洋的两万七千多将士。
同时向将士们仔细的介绍了郑和的能力,算是为他站台。
毕竟,郑和是一个太监,很多人内心之中还是瞧不起他的。
就算有朱棣的旨意,但谁能保证,所有人都会对郑和服气,只怕是口服心不服啊!
杨轩说的不多,但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
郑和能带你们出去,就能把你们活着带回来。
郑和明白杨轩此举的用意,心中很是感动。
他默默发誓,此生哪怕是跑遍全世界,也要将图册上的东西带回来。
果然,经过杨轩的演讲之后,众将士再看郑和的时候,眼底多了一抹信任。
这个时代大部分人对于大海是畏惧的,对他们来说,大海是未知的,充满危险的。
若非皇帝旨意,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出海。
“侯爷,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郑和,要先行一步了。”
送杨轩下船之后,郑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