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章 归途(二),叔侄裂痕(1 / 2)

加入书签

正午时分,日照当空,却不抵十二月的寒意。

刘封见士卒们疲惫,当即下令命队伍原地休整。

他自己则骑马来到关羽的马车外问好,言似关心,仔细听来却有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疏远之意。

二人问候过后,便陷入了一阵静寂。

这时,马秉从马车中出来透气,打断了二人的尴尬境地。

他朝着大公子施过一礼,便转身离开,屁颠屁颠的跑去找大师兄。

马秉对二爷与刘封之间尴尬的关系极为八卦。

虽然目前他们的表面关系看似缓和,但马秉隐隐察觉二人相处下来,仍似陌生人般,疏远至极。

小半月的接触,这二人给马秉的感觉都是心胸极为豁达,皆非小肚鸡肠的大丈夫。

难道仅仅因为刘封是勋贵后代,自家师父就看他不顺眼?

没道理啊!

刘皇叔收寇封为义子之时,寇氏明显已是落魄。

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无兵权的勋贵之名,唬不得人,还不如一条鸡腿来得实惠。

况且大公子就凭借【夹沙食肉】这一条就应该能够赚足二爷的赏识。

这与二爷对待士卒、百姓的态度是一致的。

马秉在士卒口中得知自家大师兄此时正在河边往水囊中装水。

于是他漫步到河边,寻到关平后,开口问道:

“大师兄……”

未待他问出口,关平挥手制止道:

“别,你叫我坦之大哥就好,大师兄什么的太奇怪了!”

“……”

马秉挠了挠头。

四个字,太拗口。

他眼珠子一转,开口道:

“大哥,我有一疑问,为何师父与公子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张?”

关平听后身体一顿,随后将手中水囊塞好扔给马秉。

马秉没料到会突然甩过来一个水囊,手忙脚乱的去接下。

这时关平走到河畔大青石之上坐下,思量片刻后,缓缓开口道:

“他们二人只是有些误会罢了,子严秉性极好,我父亲私下曾多次夸奖过他。”

“不过曾有一事,让这他们的关系变得如此恶劣,但其实更多的原因是因建安十二年后……”

他随即噤声不语,话到此处已然明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皇叔依附刘表的第六个年头,阿斗此刻降生,一生无后的刘备在年近半百的日子前,终于迎来了亲生儿子。

“唉!”

关平长叹一声,其实他也希望二人能关系重回从前。

只是不可能了,至少现在不可能!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历朝历代,实权将领与储君相交甚好,是大忌!

随后关平将二人关系转恶的导火索向马秉缓缓道来。

其实故事略显俗套,就如马秉后世常看的剧情一般。

刘封在荆州关羽手下掌军时,一日休沐,他同年少伙伴野外游玩之时,见赵累部下在乡下征粮,同村中里正收受贿赂,又对农民满口污言秽语。

刘封年少义气,仗义执言,起了冲突,失手杀了人。

此事他认为不过是件小事儿,就只报与关平,关平当下找到赵累解决。

哪知逃回去的士卒,找到赵累恶人先告状。

赵累此人性子极为护短,轻信了部下之言,认为刘封找到关平是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路见不平”不过是说辞罢了。

若刘封真是问心无愧,何不亲自找他讲清楚。

当即赵累直接将此事禀报关羽,二爷一向爱兵如子,听闻此事自然是大怒不已。。

无巧不成书!

那段时间,二爷正被募集、训练新兵之事情,整日忙得焦头烂额,没有细问事情缘由,当下罚了刘封二十军棍。

又在帐中私下指责了几句刘封的不是,大概意思是:

刘封盛气凌人,仗着自己是大哥养子身份欺凌士卒。

其中广为流传的就是一句“螟蛉之子”。

刘备得知此事后,竟未曾过问。

这时,刘禅已经四岁。

加之有心之人添油加醋,流言如杀人的刀!

本是几句气话,“螟蛉之子”等言传到刘封耳中又变了一番滋味。

至此二人结下梁子,关系变得恶劣。

等到关羽后些日子,查明原委之时,为时已晚!

二爷心高气傲,岂会向一个娃娃低头,只是罚了赵累半年俸禄,以及把那几个士卒逐出军营以示惩戒。

刘封而后得知他这般做法,更是心中忿忿不平,甚至一段时间都断掉了与关平的往来。

一年后,刘封随父出征,入川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