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其中内情(1 / 2)
陆承泽三人本就与他交好,况且这三人武艺出众,性子刚正,不贪不占,如今的平阳县衙正需要这样的浩然正气。
陆孟张三人一开始只以为是宋书吏遇到了麻烦,需要他们帮忙解决。
到了县城后,才知道宋书吏便是新上任的县令。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陆孟张三人秘密探查过后,将丢失的银子锁定到了上任县令的师爷邓元昌身上。
邓元昌是在上任县令的知交好友,两人同一年科考,邓元昌落榜未中,便跟着上任县令来了平阳县做了上任县令的师爷。
上任平阳县令恶行败露后,上头的人只管抓了县令,并没关注邓元昌,这才叫他钻了空子,带着银子躲了起来。
几十万银子数目庞大,且银子不同于其他货物,银子更沉更压车,要想把银子运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宋县令认定银子还藏在县城内。
后来陆承泽打探到,邓元昌和县衙捕头毛文武的关系不一般。
毛文武是走了邓元昌的关系进的衙门,也是邓元昌叫上任县令,提毛文武做的县衙捕头。
这两人之前并没有任何关系,仿佛真的只是邓元昌赏识毛文武。
可毛文武有什么值得赏识的,贪财好色,欺凌弱小,调戏姑娘,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既然邓元昌和毛文武本人之间没什么关系,那定然是两人的家人亲眷有问题,经过一番探查后,谜底终于揭开。
原来毛文武竟是邓元昌同母异父的弟弟,邓元昌的父亲酗酒,一喝醉了酒就爱打人。
邓元昌母亲赵氏实在受不住,生下邓元昌后便偷偷跑了。
赵氏一个女人独身一人,哪里生活得下去,没多久嫁给了毛文武他爹,次年生下了毛文武。
来到平阳县后,机缘巧合之下邓元昌被赵氏认了出来。
邓元昌从小没少挨父亲的打,所以他对母亲的离开,不但不怨恨,反而很理解。
母子相认后,为了不招人闲话,并没有公开关系,对外只说邓元昌是毛文武的朋友。
毛文武之前隐藏得还不错,街坊四邻都说他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可自从他进了衙门当捕快,尝到了甜头,恶性便开始暴露出来。
许是知道邓元昌手里有银子,毛文武很是谨慎,关于邓元昌的消息他只字不露。
为了不惊动邓元昌,宋县令只好采取迂回战术。
他寻了个由头打了陆承泽板子,陆承泽被打后,心中有怨,在房里咒骂宋县令。
这一幕“恰好”被毛文武瞧见,接下来陆承泽又有好几次办差不顺,不是被扣工钱,便是被责骂,他求助过毛文武,对方却不搭理他。
直到宋县令开出最后通牒,再办砸差事便要将他赶走。
陆承泽走投无路,再次找到毛文武,求他帮忙,并说只要不离开县衙,叫他做什么都行。
毛文武仍旧没搭理,私下叫人打听了陆承泽的来历,知道他是个孤儿,父母双亡,亲友俱无,救了里正才得了个巡街的活。
这次被弄到县衙来,应当也是里正为了报恩才将他推上来。
一个没有背景的毛头小子,不足为惧,反倒可以利用利用。
思及此处,毛文武这才露了点小手段,帮陆承泽解决了问题,叫他顺利完成任务。
从那之后,陆承泽便假装视毛文武为恩人,并借报恩为由跟他的来往起来。
毛文武对陆承泽释放善意,本就打着从他身上套话的主意。
当陆承泽再次找他时,毛文武便没有再拒绝,反而总是带陆承泽去喝酒听曲,趁他醉酒时打听宋县令的事情。
陆承泽本就是为了搭上毛文武这条线,见他上钩,便假意装作醉酒,透露了不少宋县令的安排,叫毛文武尝到了甜头。
这一个月来,毛文武越来越信任陆承泽,陆承泽也掌握了一份,跟毛文武私下勾结的名单,奈何一直没有邓元昌的消息。
宋县令心有抱负,一心想为民谋福,造福一方百姓。
只是不管是修桥铺路,开办学堂,还是帮扶百姓,每一桩每一件事都离不开钱。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是没有钱,什么都做不了。
一日找不到邓元昌,便一日找不到丢失的银子,没有银子,如何大展拳脚,如何改变平阳县的现状,如何叫百姓吃饱穿暖。
正因为这样,不管毛文武如何猖狂,宋县令仍旧没动他。
“再等等,一旦我们找到邓元昌的消息,立马将毛文武抓起来。”宋县令心中亦是万般滋味,他还有许多公文要处理,说完便要走。
走到门口复又停住:“奎子,救一人还是救百人甚至万人,若是你,你当如何?”
他当如何?
孟奎心想自然是选择救人多的,因为他想救的那一人,或许也在那百人,万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