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46.第146章 中原大旱 大疫(2 / 2)

加入书签

个字纵是以墨写于史书之上,那也是红得泛黑的。

“不能断!”

刘备的眉头一拧,喝道。

“立刻组织人手往徐州那边运送粮食,务必要尽可能给那些流民们留下一丝活命的希望,否则他们走不到吴郡便已饿死。”

这时,反倒是糜竺起身开口道。

“主公,请三思啊!如今吴郡的钱粮充足不假,但子坤先生所铺开的摊子也大,桃园众、郡兵、关将军驻扎在富春山的士兵,大量正在开拓水利的俘虏以及从各县征召的劳力等等的钱粮都不能断……”

“一旦动用了大量钱粮赈灾,一旦吴郡的钱粮也陷入短缺状态,非但后果不堪设想,便是主公与子坤先生所欲成的大治之业也必然功亏一篑。”

此言一出,让刘备的脸色当即就难看了起来。

对于吴郡的具体钱粮分配,刘备同样也是再清楚不过了。

李基为了保证吴郡的安稳,甚至在提出“无墙之城”的时候连一丁点的钱粮都不愿从府库之中出,所图的便是避免任何一丝会干预根本的风险。

并且,刘备更是清楚糜竺说漏了一点!

吴郡的钱粮充足与否,还关乎了造船工场以及海船的进度!

唯有海船建造成功,方能遣人出海寻找亩产大增的稻种,以及去开拓李基所说的海外金山银山。

‘吴郡的钱粮不能轻动,起码不能大规模地动用子坤所定规划之内的钱粮……’

‘可是,难道备就要眼睁睁地看着诸多百姓饿死乎?’

刘备不甘地一掌拍在桌案之上,道。“为何不多给备几年时间,若是再有几年……再有几年……”

刘备的牙关紧咬,满脸都是挣扎之色。

一方面是理智与理性;一方面则是仁德与感性。

刘备不甘地开口向着坐在下方之人看去,声音略有些嘶哑低沉地问道。

“诸位,吾欲救流民,可有良策?”

回应着刘备的是……沉默。

刘备的目光看向糜竺、简雍、顾雍,甚至又朝着夏侯博看去,所过之处都是低头。

显然,众人的态度都是不支持救灾。

原因太多了!

且不说如今仅知中原大旱、大疫,致使无数流民逃难,波及范围之大尚不清楚,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流民。

吴郡的钱粮再多,纵使全力去救,能养活多少?

更重要的是纵使大量运送粮食到徐州,让流民们有一丝活命的机会赶到长江北岸,吴郡又能负荷多少流民?

须知,如今吴郡的水利尚未真正开拓完毕,耕地有限,能够再安置万流民,可倘若是十万流民呢?

更何况中原大旱、大疫,这本是朝廷需要考量如何赈灾救民之事,对于非灾区的地方官府而言,管好自家一亩三分地才是职责所在。

因此,纵使糜竺、简雍、顾雍等人同样有心接济流民,却也深知此事不可为,也是如今的吴郡力所不能及的。

最终,还是顾雍开口提出了一句最显中庸且无过之言,道。“主公可将此事上报朝廷,请朝廷定夺。”

这句话却显然是把刘备都给整笑了,怒极而笑,径直将手中竹简砸于地面,道。

“上报朝廷,一来一回耗费多少时日?流民们该饿死的早便饿死了,让朝廷派人来收尸乎?还是纯粹就是为了安慰自己以及转移责任?”

被刘备那暴怒的模样吓到的顾雍,连忙伏于地上认错。

只是,刘备显然不想追责任何人,且刘备同样也听闻李基提及顾雍其人有才,但心性过于中庸自保。

然而,刘备如今需要的不是这种甩锅的中庸之策,而是能够真正为流民们做些什么,又不会影响治下百姓的实用之计。

‘可叹,子坤不在身边……’

刘备再一次想起李基,也是再一次感受到李基的重要性。

倘若有李基在身旁,想必李基必然也会支持赈灾救民,并且会想出真正可以两全其美的法子。

也就在这时,一道风尘仆仆的身影急步闯了进来。

“子龙?”

刘备看着赵云那满脸风霜的模样,惊道。“子龙你怎会这时便返回了?子坤呢?”

“子坤先生尙未回到,乃是子坤先生担忧赈灾救民之事会有所拖延,故令云日夜兼程快马先行赶回,将此物交予主公。”

赵云一边说着,一边从怀中小心地拿出一张布革递给刘备。(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