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2章 “缘由”【一更,求订阅】(2 / 4)

加入书签

后也会为自己留下后手。

他们不敢留在秦国,尤其是在国君交替的时候。

为何?

因为害怕!

害怕什么时候国君突然又发神经了,一道诏书令自己不得不殉葬。

能活着,谁想死呢?

更何况是已经做到一国之顶的臣子们?他们哪一个不是大才,哪一个没有胸中的抱负?

士为知己者死,但强迫你去死的所谓知己,真的是知己么?

更何况,这个时代的“士”可没有多少士为知己者死的心,随意改投他国的事情在这个时代并不少见。

有一个地狱笑话或许很适合这个年代。

“没有当过燕相的魏相绝对当不好一个楚相,你说是吧?秦相。”

这足以说明什么了。

甚至“儒不入秦”的潜规则,也是在穆公死了之后出现的。

历代的秦王听到“黄鸟”的歌声,都会瞬间拉下脸来,因为这是秦国历代国君心中永远的痛。

一直到了秦献公时期,因为看到了这一切的“明知不可为”,所以一直十分遵守祖训的秦献公才无可奈何之下,咬着牙废除了人殉制度。

难道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是因为单纯的为了秦国的利益么?

不。

因为当时的秦国摇摇欲坠,战国诸国纷争不断,甚至有可能今日还存在的小国明日就不存在了!

在弱小的时候,国家与国君的利益是牢固的捆绑在一起的!

秦献公想要摆脱今日活着,明日或许就要家破国亡的处境,就必须废除人殉制度!

而这个制度被废除之后,秦国的处境依旧没有好多少,但总算是比原本的时候强多了。

秦国为何是“蛮夷”为何是“暴秦”为何是“虎狼之秦”?

这三个词,全都是在穆公死后出现的。

而到了秦孝公时期,孝公之所以表现得那么的“仁义”“求贤若渴”不是因为孝公的本性本就如此!而是因为他身边的“韩”“赵”“魏”“齐”“楚”全都在变法!

一个个的变得强大起来。

就如同一个三岁孩童,他身边的孩童全都一瞬间长成了身高九尺的壮汉!

这些壮汉看着孩童手中的美玉虎视眈眈,几乎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这个时候,孩童只能够强迫自己变得友善,收起来自己的獠牙,为了让自己“成长”起来,他可以做任何的事情!

所以,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没有说“变法强国”等事情的时候,秦孝公听得都要打瞌睡了。

而商鞅见此也立刻改变了自己准备的“稿子”,开始大讲特讲“变法强国”,而原本瞌睡了的秦孝公听得如痴如醉,恨不得跟商鞅结为异姓兄弟。

为何秦孝公与商鞅的“情谊”持续了那么多年,哪怕是在原本没有陈氏的历史上,两人也有“青山松柏”这样的情谊存在?

因为商鞅对别人再怎么狠,但是他的变法对秦国尤其是对君王是好的!

秦国在强大,秦王手中的权力在变多!

所以秦孝公会一直支持商鞅!

不是因为什么情谊,纯粹是因为利益。

商鞅最后的死跟秦孝公有关系么?有,甚至有很大的关系。

秦孝公不知道商鞅得罪太子,得罪公子虔非常狠么?秦孝公知道,那么为何秦孝公依旧没有理会,甚至在死后连一道诏书都没有留下?

要知道这个时代“孝”还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一道诏书就可以保住商鞅,为何秦孝公不保?

因为他不想保,因为这对他没有好处了,因为这对秦国没有利益了。

因为商鞅的变法已经完成,秦国的强大已经被看见了,那么接下来就该考虑用一道诏书保“商鞅”后会造成的后果了。

儿子与自己离心离德,或许自己死后都不会多么费心。

值得么?

不值得。

用一个已经失去作用的“商鞅”,换取“儿子”对自己的“怅然若失”与“不再憎恨”,这很值得。

所以秦孝公没有留下诏书。

所以商鞅该死了。

若不是因为不想“黄鸟”的旧事重演,秦孝公最后甚至有可能一道诏书令商鞅殉葬。

“黄鸟”的歌声就如同悬挂在历代秦王头顶的宝剑,他们害怕于此,但也震怒于此,嬴稷如今没有直接对付陈氏,有他在纠结的缘故,也有“黄鸟”旧事的阴影影响。

那么有了陈氏的历史中,为何秦孝公保住了商鞅?

因为有了“陈氏”,商鞅还有作用。

什么作用?

在惠文王还未曾长成的时候,制衡“陈氏”,让陈氏不能够一手遮天的作用!

秦孝公一眼便看出来了“陈野”隐藏在内里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