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五十章:农忙(2)(1 / 2)

加入书签

等家里最后一块田的稻也割完了后宁夏也被赶回了书院。

宁长河说其他活儿你也干不了,硬要干还给他们增加负担,赶紧走吧。

宁夏被亲爹“羞辱”的面红耳赤又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不会插秧。

之前在晒谷场赶着牛拉石磙压稻子他都不能让牛走直线,所以压得很不均匀确实耽误事,被亲娘又嫌弃了一回,最后不得不乖溜溜的回了书院。

在回书院之前,宁秋摘了一个西瓜在井水里吊了一晚上,中午的时候切开给全家人分了。

人多,一人也就只能分一小块。

但对于这些人来说,第一次吃上又甜水又多的西瓜。

其实在宁秋看来,这西瓜还没熟,瓜肉还有些白。

家里雇工都走了,剩下几亩田栽秧的活就落在了王素莲跟陈大媳妇身上。

又忙了五六天,当别家还在热火朝天农忙的时候,宁家的农活就忙的差不多了。

但农活永远没有完的时候,等最后一块田的秧苗栽了下去最早栽秧的那块田又要开始薅草了。

没有除草剂的古时候农田里的草全靠人一个个去拔。

春耕的时候宁秋就找铁匠铺打了一种农具,在末世前宁秋老家那边管这种工具

叫做薅草耙(可能每个地方叫法不一样),当时就打了三把。

不过在拥有除草剂的年代,这种落后又原始的工具已经锈迹斑斑的被“束之高阁”了。

这些都是她爷爷说的,当时爷爷还跟她说了不少农具,爷爷形容这个薅草耙的时候就说这个农具外观跟工作原理都有点类似于刨皮器,轻轻一拉皮就没了。

这种弄具有也是一样,一头绑上长长的竹竿子这样人就能站在田里干活了。

这种农具也就女人巴掌大小,这样的大小能在秧苗的间距中来回拉动不会伤秧苗。

人只要站在田里以自己为中心,前后左右竹竿子能伸到的地方只要有草,只要一拉草就会被拉断。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不能“斩草除根”,这些草过一段时间就又长出来了,除非人亲自下去将各种杂草连根拔起。

这种农具目前就宁家有。

宁长河带着陈大跟他媳妇巧娘一起将八亩田的草都薅了一遍。

等农忙结束,地里种的番薯,花生,黄豆又要除草了,总之一年四季都没得歇。

他们这里属于中部,冬天地里也会种小麦跟油菜,根本不可能整个冬天都在家猫冬的。

忙完了家里的农

活,宁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辣椒上头了。

已经快七月了,有一部分辣椒已经红了。

这些红了的辣椒,宁秋都给做成了剁椒。

农忙忙完没多久,杨水安带着王小辉又送来了一批辣椒,这次也有五六百斤。

因为之前宁秋说过稍微破损的都不适合长途运输,所以这次送来的辣椒坏的不多,宁秋也按照之前二十文的价格当场给结算了。

杨水安跟王小辉在这边只歇了一天就要赶回去,现在他们的生意也很忙,没太多时间留在这边。

临走前杨水安问宁秋:“舅舅他们想在镇上建一个作坊,小秋,你觉得如何?”

“挺好。”宁秋道:“手上银钱够吗?”

“够的。”杨水安道:“之前你让我去别的码头走动走动,我去了,生意确实还不错。

所以家里人手就不太够,丈母娘还让我娘跟大嫂也过去帮忙了。我爹跟大哥他们闲下来就会打柴送过去。”

他娘跟大嫂不插手制作,只帮着打下手以及切晒的工作,一个月有一百文的工钱,已经非常满意了。

宁秋也希望留在老家的亲戚们能在她给指明方向后自力更生而不是完全依附他们一家。

闻言心里对

杨水安那点芥蒂算是消散的差不多了。

于是宁秋道:“剩下的辣椒就不要送来了,等红了后就摘下来不要清洗直接晒干,晒干后一斤一百文我继续收。”

“只要辣椒禾苗不死就不要砍掉,有的辣椒这个时间段还能开花,秋天也能结果。”

秋辣椒最辣了,她需要一批辣一点的辣椒做成辣椒粉,也需要留一批辣的辣椒籽做种子。

这一批辣椒对宁秋来说其实不太辣,就跟后来的菜椒差不多。

而且晒干后的辣椒并不压秤,三四斤差不多才能晒一斤。

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再稍微提升一点算是对小舅跟小姨家的拉拔了。

杨水安自然高兴,地里还有不少辣椒,有的真的还在开花。

“回去让他们追一次农家肥,没有的话用草木灰也可以。”

杨水安一一牢记。

送走两人,这一批辣椒继续做辣椒片跟剁椒,还有一部用石磨磨成辣椒糊。

段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