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预演(1 / 2)
施肇基坐在马车上,回想起当初被外务部派到巴达维亚时的情形,多少也是有些感慨的。
施窜基祖籍淅江杭州,9岁入同文馆学习英文,十6岁随清廷驻美公使杨儒赴美,任驻美公使馆翻泽生,2十岁入康奈尔大学攻读文学,后又受东南巡阅府聘用,随同出使法德,供职翻译,后来在美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回国内,从此之后正式踏上仕途。
时已是共和2年,施肇基供职外交部,作为本国第1代专业外交官,从翻译文书开始,1路上也是顺风顺水,直到去年,受外交部副部长欧阳庚推荐,来到巴达维亚任领事。
此事对于施肇基来说也算是水到渠成,不过,在施肇基离京之前,施肇基受到了总统的召见,总统明确指示施肇基,1旦去了巴达维亚,必须立即着手搜集1切关于爪哇岛以及附近岛屿的情报,军事、政治、社会、民俗、资源,所有的情报都必须仔细整理,并确保情报足够及时新鲜,尽快向中枢转交情报。
从那时起,施肇基就已经明白,中枢对于南洋的谋划已经到了行动层面,中枢正在将计划与南洋的实际情况相印证。
长期以来,泛亚细亚主义在如今的帝国主义世界氛围中熏陶以至成熟,中枢对欧洲殖民者长久统治着亚洲而深感不满,随时随地都在琢磨着如何驱逐那些贪婪的欧洲殖民分子。
此次海军在巴达维亚的冒险或许只是中枢的试探行动,中枢是想看看荷兰人与英国人的反应,然后再决定下1步的行动。
现在,那位荷兰派驻东印度殖民地的总督同意了中国军舰入港,这就表明,至少在目前,荷兰政府的立场是软弱的,或许是担心使事态进1步升级,最终导致战争,因此荷兰人选择了退让。
不过这种退让是有限度的,那位总督先生只允许中国海军的军舰在港口停泊最多3天时间,相较于原定访问的1周时间削减了1半多,很显然,这场访问已经变了味道,荷兰也不再相信之前的申请。
对于中枢的行动,施肇基完全赞同,他是在外国见过世面的,深知西方列强对“弱肉强食”法则的推崇。
虽然施肇基对于国内那些奋进学社等扩张党派所主张的“戎装世界,尊国体唯仗强权;铁血乾坤,能战胜即是公理”的强盗逻辑并不认同,但他也依然认为,非有战争之胜利,最能彰显1国之实力,最能振奋1国之精神,最能提升1国之地位,没有1个国家是靠在谈判桌上取得国际地位的。
而相比英国、法国,荷兰只是1个小国,昔日的“海上马车夫”早已衰落,之所以能够保持东印度殖民地到现在,并不是因为荷兰强大的军力,而仅仅是因为欧洲的战略均势,而现在这个战略均势随着中国这个搅局者入局,以及欧洲动乱而受到严重威胁,这正是中枢选择的好时机,战争是必要手段,但不是唯1手段,在非必要的时候发动战争是空耗国力。
不过这毕竟是对“国际旧秩序”的挑衅,荷兰不是日本,身为欧洲国家,在如今这个政治舞台上,他们拥有天然的优先权,在某种程度上,荷兰这些欧6小国是可以与美国划等号的,还是需要冒1些风险的,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施肇基现在必须走个过场,向那位荷兰的东印度殖民地总督进行1番“解释”,而这也是他这个领事存在的意义之1。
很快,马车赶到总督府,施肇基按照外交礼节拜会了那位总督先生。
按照当地报纸所报道:领事先生与总督先生举行了友好的会面,领事先生就发生在巴达维亚港外的“误会”向总督先生做出了解释,并对总督先生允许舰队入港的诚信行为表示了感谢,而总督先生也对领事先生的礼貌做法“非常满意”,并在会谈中多次提起中荷两国的“友谊”。
这场逢场作戏的外交会谈只进行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迅速结束了,施肇基乘着马车返回了中国驻巴达维亚领事馆,而此时,1封来自北京总统府的电报也恰好拍到了领事馆。
“兹命领事馆方面迅与荷兰东印度总督进行会谈,以求在以下3个方面达成共识:
第1,鉴于南洋各地区殖民地生战乱,中国桥民急需保护,中方将遣合适之军舰往婆罗洲附近保护侨民,望荷方并遣军队行动。
第2,关于婆罗洲的武装冲突问题,我国政府有意出面进行调停,如荷兰政府认为有必要,我国政府可代为荷方与日本政府及日本侨民调解,以期尽快稳定婆罗洲的局势。
第3,关于兰芳共和国境内武装冲突事件,我国再度声明《婆罗洲协议》,望荷方恪守,勿要越界。
所谓的《婆罗洲协议》即是当年东南代国时,中枢与荷兰签订的关于兰芳共和国相关处置的协议,其中主要内容是阻止荷兰干涉兰芳共和国内政,但对于荷兰侵夺的兰芳公司财产并未做过多纠缠。
很显然,这只是1个临时性的条款,中枢肯定是要插手的,毕竟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掏的都不仅仅是兰芳的钱。
对于中枢的消息,施肇基稍微有点意外,中枢似乎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