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欧洲烽火起(1 / 2)
“如果中国人能够站在我们1边,毫无疑问是对帝国最有利的,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提尔皮茨与海因里希亲王坐在海军部的办公室里,手边放着来自中国的上等茶叶,面前摆着世界地图。
“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中国人的利益显然是在远东,作为新兴国家,中国人很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不会贸然参与世界霸主的争端。”
提尔皮茨将茶杯置于远东之上。
“我们不应该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拉拢中国入局上,他们依然与英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在帝国的海军能够在亚洲压倒英国之前,中国人不会改变他们的态度,他们不会下场。”
“帝国早就应该放弃过多的拉拢举动,将宝贵的精力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上去,我们与中国的合作不应该如此。”海因里希亲王对于提尔皮茨的说法表达了赞同,“帝国的天空下应当拥有1片湛蓝的海洋,能够让我们的舰队4意生长,中国人的立场并不坚定,这片海洋在谁手中,他们就会站到谁的身边。”
“是的,我们的敌人太过于强大,中国人并不愿意冒险,美国人也是如此,世界的中心永远是欧洲,亚洲与美洲将会跟随欧洲的霸主,我们也应当将主要力量收回欧洲,而中国至多只可能是我们的朋友。”
提尔皮茨也点了点头,对此表达了赞同。
德国,或者说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海上战争只有3个战场,北海、地中海与印太。
毫无疑问,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战争是最无关紧要的,因为德国缺乏足够的支点,整个印太也就广岛算是1个能用的基地,对于海军来说,德属东非基本算做没有工业可言。
但单凭1个亚洲舰队是不可能跟英国抗衡的,英国能够在亚洲部署的力量远胜德国,只要英国愿意,从地中海调几艘前无畏舰和装甲巡洋舰就够德国人受得了。
德国在亚洲是存量舰队,德国的主力是不可能给予殖民地舰队支持的,因为无论在北海还是在地中海,同盟国都没有优势。
地中海情况可能是,奥匈帝国与意大利联手,对抗法国和英国不是问题,而俄国的黑海舰队也不算什么。
北海的情况就要严峻的多,俄国没有经历过对马,海军实力仍不容小觑,波罗的海依然有8艘前无畏舰,同时还有4艘无畏舰在建,而英国就更不必说了,英俄对德完全是压倒性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德国能在德属东非变出1座完备的工业港口城市,否则亚洲是必然要被放弃的。
“事实上,我们应当尽可能的保证中国的中立,这样对于帝国来说显然是更好的。”提尔皮茨将手按在了地中海,在地图上画了1只弧线,将中国与德国连接在了1起。
“为什么?”
“1旦我们与英国爆发战争,英国人1定会阻断我们的大部分贸易,来自美洲的,亚洲的大部分国家的商船都不会冒险进入德国,再不然,英国和法国也能够吃下这些商品,但中国和美国不1样。”提尔皮茨看向海因里希亲王,“亲王殿下,我有1个预感,1旦欧洲发生战争,那么中国和美国很有可能会快速走到1起,形成与德奥、英法俄齐平的第3股力量,他们不会放弃这块巨大的蛋糕,中美两国的商船是帝国能够对外获得资源的最后渠道。”
“而且,相比于美国,我们更应该拉拢中国。”海因里希也点了点头,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与美国1样具有丰富的资源,但中国又与美国完全不1样,中国的贸易始终服从他们的政府,因此,中国人可以不像美国人那样集中关注短期利益。”
“换言之,在战争情况下,我们与美国的交易必然要大量依靠贵金属,但与中国的贸易却不1样,中国在技术层面有着大量的需求,中国政府非常乐意用资源与我们换取技术和重要的工业产品,我们与中国的交易中,甚至能够收到1部分贵金属。”
在战争中,依托国家信用发行的纸币是苍白的,只有真金白银才能打动人。
而用资源换资金、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陌生,英国的2十多亿英镑的贷款锚定的就是中国的茶叶、丝绸、小麦、大豆以及各种矿产,其中接近3分之1的贷款都是通过实物的形式偿还的,而中德之间显然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另外,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民办企业的整体学习动力是比较弱的,对于民企来说,只要技术能用就行,学个皮毛足够赚钱就可以了,尽快赚到钱才是要紧的,因此在承接国外技术时,官办企业才是主力,政府的投资可以以十年为时间单位来衡量回报。
再从德国这边来看,德国对于战争的投资是超乎想象的狂热,从普鲁士时期开始,德国超过百分之8十的国家收入都被直接或间接的投入进军事中,从威廉1世开始的德国皇帝都恨不得将每1分钱都话在军队和国家建设上,比如威廉1世本人,其整个加冕典礼仅花费了2547个银币,简直难以想象。
作为回报,德国打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6军,论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