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钱学森的人生(1 / 2)

加入书签

钱学森,这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杰出科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钱学森出身于名门世家。他的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幼便接受了全面系统的家庭教育。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下,钱学森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对知识的渴望。

童年时代的钱学森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沉浸在各种科学书籍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面对当时民穷国弱的时代局面,钱学森早早地立下了学好知识、掌握先进科学技术,以科学实干报效祖国的决心。

在求学道路上,钱学森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那里,校长林砺儒实施的一套以提高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让钱学森受益匪浅。他和同学们临考前不开夜车,不死读书,而是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念小学时,钱学森叠的纸飞机就比同学们的飞得又稳又远。他的同学张维回忆道:“钱学森叠飞机叠得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从这里就能看出,尽管年纪还小,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他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用科学办法达成目的。”

中学时代,钱学森的数学老师认为他数学好,应报考数学系;国文老师认为他文章写得好,应报考中文系;美术老师则认为钱学森在艺术上有天赋,建议他学画画。然而,在1929年报考大学前夕,钱学森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学铁道工程,学造火车头,于是他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1930年暑假,钱学森因染上伤寒不得不休学一年,在杭州养病期间,父亲聘请了一位画家教他画国画,钱学森很快便掌握了国画技巧。后来,在大学临近毕业时,钱学森所在的1934级级徽以及校友通讯录封面,都是他亲自设计的。

除了作画,钱学森还热爱音乐。在大学同学的动员下,他加入了铜管乐队,每天都会花半小时练习圆号。他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曾用奖学金买了一张《音乐会圆舞曲》唱片。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这让钱学森悲愤不已,他毅然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改学航空工程,学造飞机。他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航空方面的书籍,还发表了多篇有关航空的文章。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努力,钱学森最终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前往美国深造,专业是航空工程。

在麻省理工学院,钱学森的学习如鱼得水。但他不能容忍美国同学瞧不起中国人的态度,他曾对同学说:“中国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在一次期末考试时,一位教授出了一些难题,大部分同学都做不出来,认为老师故意刁难学生。然而,当他们来到教授办公室门前时,却看到门上贴着钱学森的试卷,卷面工工整整,试卷右上角有老师批阅的分数,一个大大的“a”后面还跟着三个“+”。那些本想闹事的学生看着这份试卷,顿时目瞪口呆,从此对钱学森刮目相看。

1936年,钱学森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当时航空工程的工作依据基本上是经验,缺少理论指导。为了能掌握航空理论,并以此来更好地指导航空工程,钱学森果断地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为研究航空理论。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入学申请,并成为世界著名力学家冯·卡门教授的博士生。

在跟随冯·卡门教授学习期间,钱学森与老师之间曾因为对一个科学问题的见解不同而发生争论。有一次,两人因对钱学森的一篇文章观点不一而争辩起来,冯·卡门一气之下把文章扔到地上,师生俩不欢而散。但第二天,冯·卡门在办公室见到钱学森时,竟给他鞠了一躬,并表示自己经过一夜思考,认为钱学森是对的。

1941年,钱学森在美国《航空科学学报》发表了科研成果《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成功攻克了困扰航空界多年的难题。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10页,极为简明,但钱学森在研究过程中编有页码的推导演算手稿就达800多页,其中有些计算数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8位。论文完成后,钱学森把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fal”(定稿)字样。但他很快又想到,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他又写上了“nothg is fal”(永无止境)。

在异国他乡,钱学森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与妻子蒋英自幼相识,两家是世交。1947年回国探亲时,36岁的钱学森已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当时,蒋英已成为签约歌手。钱学森追求蒋英时,没有甜言蜜语,也不懂送花,只是常常去蒋英家做客,对她说:“你跟我去美国吧!”没说几次,蒋英就被他的真诚所打动,答应了求婚。

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效力,然而却遭到美国司法部的无理拘禁,随后被关押在洛杉矶以南特米诺岛的移民局拘留所。在那15天非人的折磨中,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