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2章 百般推诿(1 / 2)

加入书签

第122章百般推诿

马车走在去往福清的路上,徐光启突然问道:“建阳,你觉得咱们这次真能帮到福清的百姓吗?又能够帮到多少?”

这几天虽然跟着王文龙一块在外头推广地瓜粉,但是徐光启也知道就凭他们的影响力终究是有限。

闻言邓志谟和陈经纶也都看向王文龙。

王文龙思索一番回答:“我也不知能做到什么程度,帮助一两个村子并不难,即使凭我们的面子也能让当地的地瓜粉有销路。但真正想要帮助整个福建,甚至在整个大明推广红薯种植,也只能希望在福建的成功能够让一些人跟随吧。”

徐光启是个聪明人,历史上徐光启三十几岁才开始学习西方科技,居然能够几年之内就跟利玛窦合作翻译出天文数学几何等等方面的书籍,然后又自学成才,成为农业学家,非有极大的悟性和极强的实践能力不可能达到。

徐光启感叹说道:“连让城中有财力的商家去尝试贩卖新商品都如此困难,要让家资更贫的农民去尝试新作物,只怕更要难上加难了。”

“一步一步来吧,也许先让当地的大地主可以通过种植地瓜收获钱财,之后普通百姓也会跟随。”

王文龙也是心里叹了一口气,他知道真想推广一种新作物绝不是几个文人的倡导就可以,哪怕在信息畅通的后世,想要在一个地方推广新作物都需要深入乡村的基层政权手把手的帮扶,还需要给老百姓打通销售渠道,即使这样,成功的几率也不是非常高。

而放在这个时代,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是:在历史上红薯之所以大规模的推广成功,那也是一次一次灾荒把百姓逼出来的。

唯一给王文龙希望的是起码经过冬天的瓜菜代,一些农民已经知道了新作物的好处,这个推广过程在本时空应该不需要经历明清变革的上百年,死的人大概也能少一些。

马车颠簸了半天终于来到了福清县。

刚到城门口就见到张航已经带着自家长辈在城门边等待。

这年代哪怕是大地主对于官府也是畏惧三分,而家里有黉门中人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家中联络官府的顶梁柱。

他那长辈比之张航更没见过世面,听说过王文龙几人的身份,知道这是通着省府的人,这些地主平日里见到县里的官员都以为如天一般大了,所以看到王文龙他们时脸上自然带着几分恐惧的色彩。

王文龙和颜悦色的说道:“我们是徐藩台手下的幕僚,专门是来帮着你家梳理种红薯之事的。”

见到王文龙并不吓唬人,那长辈才恭顺的笑道:“多谢几位老爷来帮忙。”

徐学聚早就已经联系过福清县衙这里,所以王文龙直接就带着人去往县衙。

到县衙一问,却是今日县令大人到乡下相验去了,吩咐下了县丞在县中等待。

听见王文龙等人到来,县丞连忙从县衙的工房里走出来。

几人互道了姓名,那县丞道:“学生姓范,三位先生降临寒舍,本来要请进衙门里去,只恐怕有人来经官告讼妨碍谈话,所以就在此处备几碟粗茶淡饭,还请几位老先生不要嫌我轻慢。”

这年头县衙里面就几十个人,却要管着一整个县几乎所有事物,其实人手根本不够,范县丞为了招呼他们直接把衙门给关了。

几人跟着这放县丞一起进到工房里头,只见工房里已经清了张八仙桌,等到众人坐下,便命令摆上酒来。

不一会儿席上就摆起燕窝、鸡、鸭,然后就是福州地方广有的海味之类,青菜则是这时应季的萝卜白菜焖了两碗。

县衙里惯用招待客人的餐具都是银镶的杯碗,整治的十分干净。

还没谈事先喝酒,众人跟着范县丞劝酒喝了一杯,王文龙象征性吃了一颗虾丸,放下碗就问道:“咱们县里粮税可否使用银两交纳?”

那范县丞连忙解释:“我们这福清也算是福建有名的县份,一岁之中钱粮损耗:花、布、牛、驴、渔、船、房税也早就用了那一条鞭的法子,一年五六千金也要收的,只是粮草税收还在收实物。”

王文龙说起交钱不交粮,一旁的张航以及他的长辈眼睛里都透露着期盼的光,王文龙继续问道:“粮税为何不也改用钱?”

范县丞打马虎眼道:“前几年府里有条陈,说是府仓空虚,叫我们在地的多收些粮食,百姓换钱也不容易,也算是体恤百姓的想法。”

徐学聚之前做右布政史时就是管的全省税收,档案都放在布政使司衙门里,王文龙在来之前就已经看过相关政策,这时笑道:“什么条陈?拿来我看看?”

那范县丞只是打马虎眼说道:“那是我前任时来的条子了,我到任后县中吏员都是这般说的,要说条陈放在哪里,却还需到文书房里去找一找。”

邓志谟脸色颇为不屑。

这范县丞显然是在应付他们,王文龙正打算继续追问,这时就见外面跑进一个师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