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的欢喜怎么样了(1 / 1)
未名小时候家里很富裕,爸爸少年从军,一身正气,妈妈世俗的做了纺织的女工,也是美人骨。他们的爱情从未提起,甚至也没有听见他们说过爱彼此。
中年的他们,爸爸在外打工,妈妈顾家,但每天妈妈都会打电话“怎么样啊今天?”
"还好。"
“不要再去上高架了,这么高的楼,想想都后怕。”
"嗯。"
"你说的最好记住啊,我们娘俩等你过年。"妈妈像孩子一样娇嗔。
“嗯,平平安安的。”
电话里的他们永远都是几句话,偶尔两句家常话。那时候丁仪觉得这就是最美好的爱情。爸爸回来时,未名好像看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永远都是那样缄默,女孩儿在他周围叽叽喳喳,吵吵闹闹,他永远在笑。看吧年少时的欢喜,中年时的相依。
那是爸爸妈妈的爱情,从未有一张正经的合照,但依然如故。
爸爸的教育观念很温暖,她学会的的第一句诗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爸爸想让未名明白"国家"二字的份量。接着是教她所有毛主席的古诗词,小时候未名被诗词里的大气磅礴所触动,了解“红军精神”。所以以后的未名普普通通,但骨子里就有一股子拧劲儿,她可以接受奋力后依然平庸,但永远不能原谅自己对待任何事情都不过尔尔的态度。显然十八岁的少年,一直平庸着努力,期待下次“马吉克”(magic)的光临。
对于爱情,未爸从未点拨过什么,大概是慢热的性格加上他经历过的隐晦的爱情也交不了他什么吧。但一点点熏染,在未名的眼里,爱情就是他们那个样子,少年时代的满眼欢喜,是我永远在着你闹,接着你有上句没下句的话茬;是我少年时的承诺在一一兑现,你要做的就是相信我。过了很多很多时间之后,是我依然爱你,跟着我爱的姑娘慢慢一起。
也是未父这种观念,未名从小就“永远难开口”,从小到现在,永远都是别人主动找她说我们一起玩吧,她才会屁颠屁颠的跟在别人后边一起。但她也是那种特别容易满足的人,当时就满眼笑意。也就是这样她宁可一直孤独,也不愿意听到别人拒绝她。未名极强的自尊,让她在任何地方都格格不入,永远是最后一个适应生活的人;她平时生活中生怕亏欠别人一毫一厘,即使是爱情也不行。这也显得格外的死板无趣,总有一副拒人千里的死样子。
“我不想欠任何人。”
未名认为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该做的事最好,她渴望友情爱情,但也并非非它们不可,她从不去主动招惹别人,很怕自己以后也并未能免俗地怀春悲秋。她也坚信日子始终推磨着日子,未来会一直倾覆昨天的岁月,留下的痕迹也只是会让自己轻叹原来自己还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她向往北京,想去看看历史车轮下的紫禁城,想去故宫走一走,碧瓦红墙,很美。
突如其来的顾依然,让未名有点不知所措。她从来没有男朋友,不知道被一个人喜欢的时候应该表现出来什么姿态才不会显得娇柔造作,也没有人教过他这些,但好在未名看了足够多的漫画,小说。互相欢喜的两个人,现在旗鼓相当;很久以后,白头相守。未名希望以后他遇见的的也是一位十八岁鲜衣怒马,八十岁也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她期待老套到死的“从校服到婚纱”的爱情,会经常幻想从一无所有到在一个小地方安家落户的经历。
单单因为他的一句喜欢,她开始把他纳入未来的计划表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