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15章 京城事多(2 / 2)

加入书签

的父母举家搬到京城,同样也是初次接触北方的生活,另外秉权叔是个很能折腾的人,想要在首都大干一场,提过许多次让他到时帮帮忙,不能不管。

沈姑娘年前谈到对采编的工作适应得并不好,不晓得经过他的开导后,现在又是怎样个状况。

老妈见过林云和唐国耀没有?对谁更喜爱一些?如今这样的局面,老妈的一点点偏爱,都很可能决定二姐的婚姻。

“传呼机项目的发展,现在明显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申请地区的名单老长,而且越来越长,每个地区都要派人,需要大量招聘有无线电技术的人。”

“可是在内地这种人不好招啊,不单单是薪资的问题,这类人普遍都有机关单位的正式工作,也就是铁饭碗,这一点我们是无法提供的,我们的企业文化也不允许提供。”

华电工厂行政楼三楼的会议室里,沿着椭圆形的红漆会议桌旁围坐着一圈人,有丁伦团队和柳婧妍主导的港城华电ic设计中心的几名管理人员,李建昆坐在首位。

大家就传呼机的发展遭遇的阻碍,展开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李建昆抬手叩叩桌面,等大家的注意力被吸引,安静下来后,他说道:“关于人手不足的问题,分两步计划进行:第一,柳经理这边在港城招聘相关人才;

“第二,内地也发布招聘广告,但我们要招聘的不是人,而是合伙公司。你们刚提到的内地不好招到人的情况确实存在,不过现在跟过去又有些不同,我预计今年会有不少人生出‘下海’的想法,他们想做生意,我们提供平台,建立一种受我们监管的外包模式……”

底下的柳婧妍等一群港城人,皆是眼神明亮。

这倒真是个好点子。

在内地招人确实不好招,人家一名干部停职留薪下海,也不好再加入另一家公司,自己闯荡做生意是他们的首选,假如有懂无线电的技术人员也有这种想法,那么华电提供的外包模式,无疑是一个极好的生意路子。

肯定不缺人找上门寻求合作。

但丁伦他们四个内地人,对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并不确定。

“以我们的招聘标准,这类人在无线电相关事业单位里肯定是技术骨干,偶尔几个有可能,真的会有一拨一拨这样的人选择下海经商吗?说白了,就是一个机关单位,或者一个地区的无线电工种的体系内,必须有一拨相熟的人一起下海创业,才能组成一家公司,才能完成我们外包的业务。”丁伦提出他的质疑。

“会,我们的这个外包模式提出来,对于有心人而言将是一个契机。”李建昆回道。

有些还未发生的事他不好说出来,一九八四年不仅是一个全民经商的年份,也是九二年之前最大的一次下海潮。

一九八四年最受欢迎的职业有三个,分别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和厨师。排在最后的三个则是科学家、医生和教师。

当胸有不平的知识分子,遇上了改开后私营经济对人才的极度渴望,知识分子下海潮就此兴起。

一九八四年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都下海吧。”

同时一些段子也将流行起来,比如“手术刀不如剃头刀”、“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等。

社会风气如此,搞私营经济巨大的利益诱惑着仅仅只能说刚脱离温饱线的人们,这时一条现成的财路摆在眼前,没几个人能忍住不心动。

李建昆预测华电一旦发布寻求外包商的告示,或将在全国无线电行业内掀起一场风波,会使得国内一下多出不少无线电公司。

他正好借助这些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bb机的全国普及。

此事便这样定下,会议开到中午才结束,末了大家离场时,李建昆喊住了初次过来特区的柳婧妍:“宝通公司的情况怎么样?”

“苟延残喘。”柳婧妍说,“受中英谈判的影响,港城的经济形势越来越糟糕,英资大量撤出港城,宝通公司的老客户基本又是英资企业,现在已是强弩之末,随时都有可能破产倒闭。”

“你这边再努把力,我希望尽快。”

“好。”

拿下宝通公司,李建昆的芯片产业的计划中,诸如晶圆厂,也就不算毫无基础。产业园正在建设,在产业园落成之前,他必须尽可能地整合相关资源。

下午再次召开一场会议。

研讨的正是芯片产业园的建设,以及当下或往后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紧急事立马解决,往后的阻碍,也要提前捋出一个大致的解决方案。

两天后,李建昆总算把未来半年内的工作规划到位,交给手下人去执行,他却来不及喘口气,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火急火燎启程回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