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9章 咱办学的意义!(1 / 2)

加入书签

“钢笔写字,确实有这个弊端!”

林洛一个马屁送上。

古人写字,从下往上写,从右往左写。

笔墨纸砚齐全,镇纸书桌一个不少,写字之时还提起袖子,极有仪式感。

换句话说,写字的时候要求环境不能太差,大大增加了读书写字,学习知识的成本。

“孙儿为了方便写字,正在实验一种新的写法。”

“从左往右,从上往下。”

林洛拿起钢笔,给朱元璋演示了一下。

“这样,不管穿的是长衫还是短衣,都不会蹭到墨迹。”

“手掌在纸上蹭,只会蹭到没写字的地方。”

“写字的手有了支撑,不再悬空,大大缓解了疲劳。”

朱元璋好奇的看着林洛写字,“确如大孙所说,这样方便了许多,不过是否不合礼法?”

“那就没办法了。”

林洛无奈摊摊手。

洪武皇帝恢复华夏衣冠,对传统礼法甚为重视。

“书写习惯,从下往上,从左往右,是因为千年以前,纸张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写字先是用刀刻在石头上,后来是竹简上……”

“再后来,有了笔,又有了墨,就用笔写在竹简上,竹简是长条,用绳子连起来,一卷一卷的,故而写字从上往下,从左往右。”

“纸张发明以后,沿用了这个习惯,读书人也就把这当成了一种礼仪。”

“但这其实并不能方便百姓写字,日常生活做工中也不很不方便,所以有了硬笔,炭笔之类的临时记账书写,只不过没有既方便又好用的硬笔,故而没有推广。”

“孙儿制造的钢笔,却是能改变这种局面的存在!”

“即便大明现在不用,时代也终将向前发展,更加方便使用的硬笔,能让更多的百姓读书写字,有利于广大百姓的东西,必将流传开来。”

“只不过是早晚问题罢了。”

“一支笔,有那么神奇?”

朱元璋赞同林洛的说法,书写习惯确实和纸币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孙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词了?百姓好不好,要看皇帝好不好,选拔的官员很不合适,一支笔还影响不了这么大。”

“只是一支笔,确实没那么大的影响力,但爷爷也别小看了这一支笔。”

其实林洛心中,还有更加宏大的计划。

纸笔印刷,是办学的基础,是传播知识的根基。

“很多东西,都是从小事一点点开始,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多了,积攒一起,就能造成极大的影响。”

“比如咱这个钢笔,硬笔的推广,书写习惯的改变,只是让写字方便了一点。”

“但却能让学校里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字。”

“让原本买笔墨困难的学生,用得起笔墨……”

“让很多忙碌的人,不用花时间研墨,拿起笔就能写字……”

“孙儿办学,小学、中学、大学……不是为了更多的读书人去参加科举,而是要让更多的百姓掌握知识,长见识,提高他们的眼界,让他们生活的更好,建设更好的大明!”

“这才刚刚开始,孙儿也知道,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天下读书人,皆自命清高,巴不得别人都不识字不读书,只有他一人有才华。”

“对这种能方便百姓读书写字的东西,自然很抵触,理由也冠冕堂皇,于礼法不合!”

“所谓众口铄金,说多了皇帝也就信了读书人那一套。”

“殊不知华夏衣冠,不仅仅是锦衣华服,而是一种自古传承下来的精神!”

“一种包容并进,自强不息,自信豪迈的精神!”

对于大明,后世褒贬不一。

但说一千,道一万。

大明的确是汉唐以来,又一个华夏王朝的巅峰,后一千年汉人唯一的大一统王朝。

如果不是大明将两宋被打断了脊梁骨给重新拾起来,华夏衣冠不知何时才能重现!

“洪武皇帝驱逐蒙元,复我华夏,恢复的是这种精神!”

“自强,自信!”

“压根不是那些满嘴之乎者也的道学先生,所能明白的!”

林洛这两句话,让朱元璋极为舒服。

“大孙说的对!”

“华夏衣冠不是读书人说了算,而是咱大明的皇帝打下来的,是为了咱大明的老百姓!”

“只要能方便老百姓,对百姓好,咱就应该推广,不能听那些读书人念经!”

朱元璋打仗靠的是那帮老兄弟,治国得天下靠得是读书人。

不读书,没知识,只会打仗不行。

干什么事,就要用什么人才,朱元璋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

但朱元璋也深深的懂得,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