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章 府兵(1 / 2)

加入书签

第40章府兵

作为一名有理想的君主,刘璋最近一直在深思一件事情。

那就是手下东州兵和蜀兵之间的裂隙,同样的东州士人和蜀地士人之间的裂隙也在他的考虑范围。

这件事情的优先级在他心目中远远高于即将来临的巴地叛乱。

他的父亲刘焉在这件事上,乐于看到东州人和蜀人发生矛盾,并大力庇护人数极少的东州人。

有着以弱凌强、以小迫大的想法,一方面只要不是全蜀发动叛变,依靠两万东州人和刘焉招募的青羌兵自然可以镇压,另一方面,东州人为了自己能在蜀人头上作威作福,同时害怕蜀人报复,只能紧紧抱在刘焉身边。

这种做法让刘焉坐稳了益州牧,但同时也让他和益州士人离心离德,巴郡稍微遭到荆州别驾刘阖的煽动就聚众谋逆。

坑起儿子来,刘焉向来是不留手的。

对于这种情况,刘璋对于士人的操作是接纳蜀地士人,例如将王商置于州别驾的高位上,如黄权、张肃等蜀地士人,招揽进自己的幕府中,任其才干,为他办事,用来向蜀人表明,他没有对蜀人的偏见之心。

再者就是东州兵和蜀兵二者的间隙,他手下的东州兵和蜀兵虽然屯驻在一起,同样在这成都外的驻军大营中。

但同在一营,东州兵和蜀兵之间可谓是泾渭分明、有若白黑,你是你,我是我,根本不像同在一个君主手下的士卒。

如果按照这种情况,刘璋想等到上了战场,只怕是友军有难,见死不救,友军被围,不动如山。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就像北齐神武帝高欢的手下。

高欢手下的大将高敖曹被宇文泰击败,逃到河阳城,河阳太守高永乐因为与高敖曹有旧怨,关闭城门不让他进城。

高敖曹要求城上放一根绳子下来,结果不被理睬,便拔刀劈砍城门。城门尚未凿开,追兵已经赶到,高敖曹只得藏到护城桥下,最后被宇文泰手下小兵发现杀死。

高敖曹作为高欢手下的汉族第一大将,就这样死在了小卒的手里,而高欢对高永乐的处置,不过是仗责了两百军杖了事。

其实高敖曹的死因通过高欢面对手下鲜卑士兵和汉人之间的矛盾,他的处理方式就能窥见一二了。

面对鲜卑和汉人的矛盾,高欢左右逢源。

对鲜卑人讲:“汉人是你们的奴仆,男人为伱们耕作,女人为你们织衣,上交粟帛赋税让你们温饱无忧,为什么还要欺凌他们呢?”

对治下汉人讲:“鲜卑人是你们雇佣的兵客,得到你们一些衣物吃食,为你们防盗击贼,能保你们安宁度日,干吗那么恨他们呢?”

两头瞒,两头骗,看起来很是聪明,可是这种小聪明有什么用处,并未根本解决鲜卑人和汉人的融合问题。

明明开局二个王、四个二的高欢,始终难以拿下关中的宇文泰,反倒是被宇文泰屡屡反推击败,北齐最后的结局是被北周灭亡。

想到这里,刘璋回忆起了北周的政治生态和军事建设,这是他作为穿越者最大的财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教训和经验都在他的脑中。

不同于北齐高欢,高欢以权谋手腕得到关东,班底是凑出来和从尔朱家骗来的,没有通过一场场硬仗磨炼将手下的人拧成一根绳子,他手下鲜卑人和汉人彼此之间针锋相对。

而北周宇文泰在面对强大且占据优势的北齐,考虑到自身弱小的情况下,不得不放下身段,拉拢关中豪杰和儒士进入自家的幕府,真正进行鲜卑人和汉人融合,打破族群的界限,进行混合整编,不分胡汉,只要有才干,都能出人头地。

宇文泰更是针对性的进行军事训练和军制以及武器兵种的革新,建立的府兵制,为隋唐帝国的建立打了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刘璋自当不做高欢,而是要去效仿宇文泰的做法。

他不会同高欢一样,在东州人和蜀人之间两头迁就、两头讨好,这样是没有前途的,耍权术手段,固然可以称雄于一时,却并不可能真正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当然,刘璋并不是要实行府兵制,东汉末年和南北朝的局势情形、制度建设相差数百年,生搬硬套只怕是水土不服,他要学习的是府兵制的精髓。

府兵制的精髓在于将宇文泰手下的胡汉两个族群进行碰撞,将他们缝合甚至拼接在一起,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这样的团体内部凝聚力高,组织度更强。

所以他往甘宁的麾下调入东州兵,往徐猛和袭肃的麾下配入蜀兵,用意就是让东州人和蜀人交融在一起,摆脱他父亲刘焉在世时的那种黑白分明,互相敌视。

仅仅是在各自的部曲里掺水,还远远达不到刘璋想要效果,要想让东州人和蜀人精密结合,还需要到战场上,一起厮杀一番,把后背交给对方才行。

巴郡谋逆对于刘璋来说就是一次磨合东州人和蜀人结合的好机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