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七十从心所欲(1 / 2)
李错这两句话让尉迟峰彻底懵逼了,他不知道李错心里究竟有什么打算。
李错笑着拍了拍尉迟峰的肩膀,说道:“我杀了太守,虽然是为民除害,但此时已经是反贼了。前太守在渤海郡经营多年,肯定有他的心腹,眼下算上你我二人,我们不过才三百人马,别说朝廷派兵镇压,就是渤海郡其他地方的郡兵我们都难以应付。”
“我这就下令紧闭城门,不放走任何人。”
“没用了。”李错阻拦道,“你没发现,郡丞、主簿那些太守属官,都已经不见了吗?”
“啊?那我们该怎么办?”尉迟峰有些慌了。
“我想带你们去青州投奔我的朋友。”
“可我们足有三百余人,你朋友该如何安排我们?”
尉迟峰担心的没错,别说三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卒,就是三百个占山为王的土匪,朝廷都会毫不犹豫的镇压,更何况他们个个都身经百战呢?
“别担心,我朋友是当地的员外,名下土地资产无数,到时候大家卸甲归田,做个普通的农夫,安稳过完这辈子也好。”李错安慰道。
乱世之中,像尉迟峰这种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是最容易丢掉性命的,卸甲归田这几个字往往是他们梦里才能出现的,也是他们最迫切想要得到的。
可尉迟峰却拒绝了李错,他说道:“就算我们一走了之,隐姓埋名安稳的过完这辈子,可城中的百姓呢?你将朝廷粮仓的粮食分发给他们,等朝廷军队到来之际,他们该如何安身?”
“法不责众,朝廷不会将满城百姓都归纳为叛贼的。”
“如今朝廷昏暗,百姓民不聊生,他们什么做不出来?”尉迟峰言语有些激动,和李错质问道。
“那不然呢?指望这三百人守住城池,护佑百姓周全吗?”李错反问。
其实李错也考虑过这些问题,老百姓拿了府库中的粮食铜钱免不了遭受责罚,但罪不至死。但是几人要是倚仗渤海郡的高墙壁垒,那破城之日百姓们绝对没有活路了。
两人的争吵引来百姓的围观,其中一名老者跪在李错面前哭诉:“大人,老朽我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吃过一口饱饭,粮食都交给了官府。可如今大人来这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让乡亲们吃上饱饭,老朽代表乡亲们感谢大人啊。”
说着,老者一个头磕在地上。
李错急忙将这人扶起,老者继续说道:“我活了七十岁从没吃过饱饭,大人您说怪我没本事吗?可不光我一人,城里的百姓有几个人能吃上饱饭的?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李错想起书中的几句话: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这是人生最理想的状态,也是不用刻意追求就能达到的境界。
一个人到了五十岁经历了诸多世事,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的命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知道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不可为,不再强求。
到了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和言论,不因为他人的言语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七十岁时,人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能够依照内心的想法做事,且不会超出规矩和法度。
五十岁通透豁达,六十岁能理解他人,七十岁自律且自由。可眼前这位七十岁的老者,却因为一顿饭而失声痛哭!
人若是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理想可谈?
这位老者就是城中百姓的缩影,如果有人告诉他们,跟着我你能吃上饱饭,那么哪怕眼前是刀山火海,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追随你。
“请大人领太守印信!”尉迟峰跪地说道。
“请大人领太守印信!”满城百姓跪地说道。
李错有些动容,他扶起眼前这个再度跪下的老者,说道:“如果,明日城池被打破了,你们想过自己会有什么结果吗?”
“我们的结果就是在黄泉路上不用做饿死鬼了。”
李错扫视着全城的百姓,百姓们都看着他。
从百姓的眼中看到,老者的话就是他们的意思。
李错熟读经史,诸子百家皆有涉猎,可是却没有一本书上写着,让百姓吃饱饭就能收获民心。
“大家都起来吧,渤海城破之时,我一定会死在大家前面。”
众人一阵欢呼,仿佛在他们眼中,只要是李错当自己的太守,有任何后果也没关系。
“太守大人。”
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从人群中走了出来,随后对李错鞠躬抱拳说道:“守备军什长宋忠报道,请太守大人不要与小人计较,批准小人归队。”
尉迟峰看到那人后十分高兴,左手握拳往他胸脯上一砸,说道:“哎呀老宋,那会我死活劝你和我一起投降太守大人你不愿意,没想到这会自己站出来了。”
宋忠憨厚一笑,说道:“那会你也没说,太守会给大家发钱发粮,不让大家过苦日子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