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粮价(1 / 2)
第二十四章粮价
“臣失态,请殿下恕罪。”谢枋得立即行礼谢罪。
他刚刚太激动了。屡屡打断虞醒的话。作为臣下太过冒犯。
只是谁让虞醒说的,在谢枋得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误国误民。
虞醒说道:“谢相,可记得范文正治理杭州水灾?”
“殿下是要抬高粮价,让外地粮商运粮食进入云南?冲低粮价?”谢枋得对范仲淹的掌故非常了解。立即明白虞醒的意思。但是随即否定了这个想法。
范仲淹主政杭州的时候,正值杭州发生了水灾,粮价高涨。范仲淹以工代赈,同时抬高粮价一倍,于是各地粮食纷纷将粮食运过来,反而粮价大跌。
轻轻松松治理了水灾。
“云南四面交通艰难,其实去年臣就核算过,安南粮食如果加上路费,远超当时的粮价,只是有外地粮食入滇,冲淡了昆明的粮食恐慌,粮价才跌下来的。”
“从安南到昆明最方便的道路了。这一条尚且如此,其他路更不用说了。”
“更不要说与鞑子对峙。诸路不通。”
“殿下即便将粮价抬高,外地也没有多少粮食进入。”
“不错。”虞醒说道:“谢相觉得,云南粮食真缺吗?真不够吃吗?”
“这------”谢枋得说不出来话。
云南粮食产量不足是真的。但是云南的粮食真不够吃吗?却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谢枋得没有具体的数据与理论支撑。但是心中默默觉得,应该是够的。
如果将现代所有粮食平均,分到每一个人头上,那应该每一个人都有吃不完的粮食。但依然有饿死。
粮价很多时候是预期。
很多人觉得粮食不够,粮食到了警戒线上,就立即涨。而粮食这个东西,与其他商品不一样,其他商品代价太高,可以不要。但是粮食不吃,是要死人的。为了活下去,粮价可以攀升到无限高。
这让更多人吃不起。
而粮商为了利润,他们更希望高粮价,比起所有人都能买得起,有饿死的局面,才更能实现他们利润最大化。
这就是为什么谢枋得一定要平抑粮价的原因。
“云南的粮食现在在谁手中?”
“朝廷。或者说殿下。”谢枋得猛地一惊。
他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
谢枋得大清洗的好处已经体现出来了。
粮商这东西,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的。在封建社会中,有一个产业能赚大钱,却掌握在没有身份的人手中。那可能吗?只有一种可能,那就这些粮商是某些人推出来的。
虞醒无心去知道这些粮商背后是谁。
反正一场大清洗下来,粮食后台一定被清洗掉了。
要想做粮商最重要的是要有良田。而今整个云南耕地,几乎全部在军功集团手中,也就是在虞醒手中。
而安南粮食输入通道,也在虞醒手中。
也就是云南粮价定价权被虞醒死死的抓住了。
“军中十五万将士,军粮不用担心,将士大多有土地,军属的口粮也不用担心,甚至我还可以从军中征收一些余粮,给钱就行了。”
“朝廷各级官员家眷,政事堂可以定一个标准,按标准稍稍宽一些给粮食,折损俸禄中。按粮价一半,或者三成折损,都无所谓。”
“少府各级工厂,矿石,他们消耗的粮食,朝廷直接供给。”
“这些人不用从市场上买粮食。”
“粮价高低,与他们毫无关系。”
“甚至将士们还能从中赚一笔。”
“但这最多一百多万人。”谢枋得说道:“难道,云南其他人就不是殿下赤子吗?”
“请放心。云南有一些人,不管粮价高到多少,他们都有粮食。”
虞醒说道:“在抬高粮价的同时,我要大兴土木,雇佣百姓做工,计日做工,工地管吃的。计日给钱。”
“这就要兴大工了。临安到昆明的路线,从昆明到大理,永昌,江头城大路。滇池水利工程等等。”
“同样的户出一丁。他们只要在工地干活,就足够他们一家吃饭了。”
“这就是计划经济,或者说配给制。”
“在计划之内的人员,尽可能配给粮食,作为工作待遇的一部分,让他们足以养活家小。而在计划外的人,就自己掏钱卖高价粮。”
“当然了,粮食价格也是要好好计算的。既要让大部分百姓觉得肉疼,宁肯出来干活,也不吃家里的粮食,也要让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上工的人,咬咬牙也能吃得起粮食。”
谢枋得一时间脑袋嗡嗡的。
看似一切都通,但是他似乎想不明白。
似乎之前,朝廷还亏空数百万贯,而今经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