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7章 太憋屈了(1 / 2)

加入书签

114师团的少佐参谋,前进侦察中队的最高指挥官。

成为此次日本陆军第十军战死的第一名佐官。

就在战斗开始后的两分钟,刚获得自己人生第一次统率权的高级参谋官就死了。

死于日本研制出的这个时代最优秀轻火器之一的掷弹筒。

连续四枚榴弹,在中方最高指挥官唐刀中校的命令下,精准的砸在小山秀之的藏身处,可怜的少佐整个身体被榴弹生生撕扯成三份。

导致其甚至没来得及对整个战斗发出哪怕是一条的军令,如果先前下令全军下艇登陆的命令不算的话。

这绝对是日本第十军成立以来最憋屈的一场战斗,没有之一。

在战斗开始第2分钟就战死最高指挥官这不算什么,日军还算优良的指挥体系让第3步兵中队的山本大尉顺理成章的接过指挥权,日军并没有进入群龙无首慌作一团的境地。

相反,前无去途后无退路的他们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勇气和战斗意志,没有掩体,他们就用被子弹打死和枪榴弹炸死的同伴尸体垒成掩体。

如果不是小山秀之少佐的尸体被炸成几段已经不堪重用,很有可能某少佐会将他的名字铭刻在日本的战争史上,那将是日本陆军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佐官级人肉沙包。

无论从兵力还是地理位置或是火力优势,日军都不如正在围攻他们的67军五个步兵连,但他们反击的火力依然凶猛,甚至在某一个时间段把中方的火力都给压制住了。

原因很简单,处于优势的一方明显不想死,当前的战况对于他们来说,也根本没有死战决战的必要。

骑兵们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基本上都是埋着脑袋开枪,也就是在让自己不被子弹击中的同时多射出几颗子弹以增加击中日军的概率。

包括那些打得冒汗的轻机枪射手们,别看他们打得欢实,那也是尽可能快的射出子弹,多一分击中日本鬼子的概率。

300多米外躲藏在草丛中的日本人目标小得可怜,谁敢保证自己瞄半天就能打中他们?有那功夫,不如多打几颗子弹出去。

这就是概率杀人,一旦进入这样的模式,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统计,每2300多发子弹才会杀死一名士兵的数据就不那么突兀了。

500多号中方士兵,在超过十分钟的激烈射击模式下,总共射出了大约两万五千发子弹,但其实真正死于子弹的日军,绝不会超过20人,而真正让日军受创的,还得是掷弹筒,十五具掷弹筒,总共投掷出160发榴弹,包括其最高指挥官小山秀之在内,炸死炸伤日军多达30多人。

50余人的伤亡,对于两个步兵中队来说,虽能说得上伤亡惨重,但终究还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其实,因为海军马陆的愚蠢登上绝境沙洲被拥有阵地和火力优势的中国人压着打,也不能算憋屈。

毕竟,那也是有守有攻,战况并没有一面倒,他们冒死躲在以同僚残骸垒成的掩体后的掷弹筒兵,也用疯狂而精准的榴弹让中方最少四个轻机枪火力点彻底哑火。

但,十二挺大正十一年轻机枪在战斗开始后五分钟一一完犊子了是个什么鬼?

不是被中方的掷弹筒给干掉了,而是自己坏了

战后,据及时跳入江中靠着一身好水性成为114师团侦察中队唯一幸存者香取真吾军曹的描述,他们携带的大正十一年机枪在战斗开始后不久就接二连三的发生卡壳等事故,导致他们根本就无法对对岸中国人实施连续型火力压制。

两个步兵中队,在相当长的一段战斗时间内,只能靠打一发就拉一次枪栓的三八式步枪和拥有着三十多挺轻机枪的中国人对射。

那情形,用脚丫子想,都能想得出那个憋屈劲儿。

不然的话,一人在黄浦江中顺流而下游出三十公里最终获救的坚强军曹,在说起这个的时候,怎会流出痛楚的泪水?

最终,日本国内的武器设计专家们,根据大正十一年机枪的自身特点和当时的地理环境,给出了一个解释:114师团该部选择的作战环境,不对。

凑不要脸

面对隶属于陆军本部的砖家们所给的解释,第十军的高层将领们只能用这四个字回敬。

但事实上,日本砖家们真没说错,一语道尽其本质。

因为,为了适应日本陆军基于战斗弹药保障方面的需要,小短腿砖家们可谓是开足了脑洞,研发了大量新技术,使得大正十一年机枪可以机步枪供弹用具通用,意思是步兵的五发弹夹都可以直接在轻机枪上使用。

这其实是很前卫的思想,一箱子弹打开,已经装好的五发弹夹,步兵可以直接拿来用,轻机枪也可以拿来用,这样节约了大量装子弹的时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给步兵连续火力支援。

但,这无疑使得机械制造极为复杂。

而实战证明,枪械的结构越简单,可靠性也就相对越高,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