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对答(1 / 2)
侯平为张居正说公道话的做法被万历皇帝不满。
“回陛下,攻击张大人的人,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冲着清丈法而来。清丈法将许多乡绅仕族的隐田都翻了出来,导致这些人每年要多缴大量的税赋,因此记恨张大人也在情理之中。陛下微臣以为,张大人改革的初衷还是好的,只不过他的改革并不彻底。因此才会导致陛下现在所看到的结果。”
“哦,那你就跟朕仔细说说。”
“是陛下,张大人改革,主要是看到了我朝三个重要隐患。第一个隐患,就是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多的土地集中到当地的士绅大族手中,大量农民都没有土地可种,为了生存要么就流亡荒野,要么就卖身作奴。地方人口流失严重,导致朝廷可控制的人口减少。当今全国户籍造册人口已不足千万户。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户籍人口却超过了千万户。
明明当今的人口远多于洪武朝的时期,但是户数却减少了百余万,这还不算不在户籍之上的流民。而清丈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第二个隐患便是官员行政效率低。自嘉靖朝以来,官员的腐败程度和官吏的因循守旧情况就非常严重,大臣的奏章、各衙门的公文每天都有很多,但是解决问题的效率却十分低,这种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朝廷职能运转。
考成法通过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考评机制,将考评和纠察相结合,提高了朝廷对地方各级官吏的管理效率。
第三个隐患则是赋役制度不公,百姓负担太重。张大人改革前我朝的赋役制度沿用前朝,将赋税和徭役分开。赋税按照田亩数征收,徭役按照户丁数征收。乍一看很公平,但是实行起来还是有漏洞。权贵们仗着自己有优免定额的权力,运用各种手段来逃避赋役。
如此一来地方官员只能将本应由他们承担的赋役均摊到其他百姓头上来了,这就造成了富者田广而赋役轻,贫者田狭而赋役重;有田而无赋者,有赋而无田者的现象。
一条鞭法的实行使得百姓只需要交纳丁银即可,改变了以往征收实物的方式,而且税银直接由官方征缴,不再经里甲、胥吏之手,百姓的赋税负担得以缓解。
清丈法、考成法、一条鞭法虽然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但它们的初衷都是为了缓解朝政弊端而设,出发点还是好的。”
万历皇帝有点失望的道:“这么说来,你也是认为朕不该清算张居正的了?”
侯平心里一惊,猛然摇头道:“回陛下,虽然张大人革除朝廷弊病于国有功,但是任用私人,排除异己,扶持江南士族,进一步加大了朝廷困局。其功与过并不能相抵,是以微臣以为陛下清算张大人并无不妥。”
万历皇帝冷哼一声:“在朕面前还想耍两面心思?那你说说张居正为何要被朕清算?”
侯平心里顿时叫苦,他知道万历皇帝真正清算张居正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考成法’。
‘考成法’加强了内阁的权柄,万历皇帝在亲政之前对此并未有太过明显的认识。
他一直在心中敬重着张居正,把他当成最能信任的师长来尊敬。
所以张居正在位时,内阁压他一头他也就忍了。
可是等到张居正退休之后,他开始独自理政,然后发现内阁辅臣还是能通过既有的流程来制衡他的皇权。
这样一来他的心理就受到了严重的刺激。
一种被张居正背叛的感觉与日俱增。
实际上这事换做谁来都会受不了。
试想一下,身为皇帝的我是如此的信任你,给予了你最高的尊重,处处对你忍让纵容。
但是换来的,是你不光要自己压在我头上,还要让你的继承者继续压在我头上。
怎么?
这是看我好欺负,就欺负上瘾了是吧?
所以本就心眼不怎么开阔的万历皇帝如何还能受得了?
清算张居正,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只是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皇帝的脸面,侯平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的。
于是沉思了片刻回道:“回陛下,此问题微臣只能做个猜测,陛下真正清算张大人的原因,接受商人贿赂应该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张大人扶持江南士族,结党营私,以至于引起党争之势?”
万历皇帝有些意外的看了侯平一眼,然后哈哈大笑道:“‘问不倒夫子’果然名不虚传。很好,那朕再问你,李如柏给你要了个经历的官,朕给否了,你可知为何?”
侯平老实的摇了摇头:“回陛下,这……微臣确实不知。”
万历皇帝这一下笑的更开心了:“也终于有你不知道的事了,朕不让你入武门,是因为你现在还太年轻,虽然这次你功劳不小,但是比起日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做。木秀林中,风必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