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章 买书本(1 / 2)

加入书签

听到‘万金’两个字时,陈应龙眼睛明显亮了,一脸贪婪的道:“你确定真有这么值钱?”

侯平自信的道:“大人,只要陈家主确实是凭这份手艺挣下的家产,那此书的价值就只高不低。”

陈应龙一副口水都要掉下来的样子,显然是心动了,但是不一会儿又犹犹豫豫的问道:“那书会不会已经被凶手,又或是陈家的那个大伯得去了?毕竟陈家的家产都被陈家大伯给带到三河县去了。”

侯平赶紧给他吃颗定心丸:“绝对没有,虽然陈小姐极力的掩饰,但是学生可以确定那本书还在她的手中,只不过她谨慎的很,轻易不会对人透露半点消息,想来也是陈家主生前仔细叮嘱过,否则一个小女孩不会有这么高的警觉性。”

陈应龙此时眯起双眼,然后喃喃低语道:“看来这个陈家小姐,无论如何也不能留在醉仙楼了……”

……

陈应龙没有确切的告诉侯平要不要救人,但是侯平从陈应龙脸上的表情看得出来,他肯定是动心了。

这种情况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等陈应龙自己去把人弄出来。

而侯平自己则要拼命的去把所谓的《鲁班秘录》给画出来。

想画一本‘秘录’,就算是残缺的,少说也得有个十几页吧。

现在可不是后世那种生产力大爆炸的时代,随随便便就能买到装订好的新书本。

十几页的书本,在这个年代少说也得值八钱银子,折合成铜钱也就是四、五百文左右。

虽然非是买不起的天价,但是也不是谁都能随便买得起的。

而他此刻身上就仅剩下五百文铜钱,着实囊中羞涩。

若是全花光了这个月吃饭都成问题。

想着昨日身上还怀揣着五两银子的巨款,没想到现在就已经是穷光蛋一个。

更重要的是,连‘海鲜大餐’的面都还没见着,钱就没了,能找谁说理去?

唉,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承受。

漷县只有一家卖书纸的店子,只有常用的宣纸和墨宝,并没有装订好的空白书本。

只能再去通州城找一找。

通州城的店铺就比较多了,不过找了几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成品书本。

转了一圈后,侯平到了一家名为“三才书斋”的书店。

掌柜的是个小老头,正抱着一本书在看。

侯平走上前去问道:“掌柜的,你们店里有没有装订好的空白书本?”

掌柜的抬起眼皮斜了他一眼道:“自己找吧,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说完便不理他了,继续低头看书。

这么做生意的掌柜,侯平还是第一次见到。

现在可不是后世那个商业发达,店大就能欺客的时代。

士农工商,商人最贱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没有后台的商人挣点小钱养家糊口也就罢了,敢挣到大钱就等着家破人亡的下场。

有后台的商人也要时刻的小心谨慎,一旦惹下了大麻烦,通常所谓的后台都是不会搭理你的。

甚至有时候还会为了跟你撇开关系,而落井下石。

被自己后台害至家破人亡的商人比比皆是。

所以大多数商人都是尽量不去得罪任何人,实在得罪了,也是宁愿自己吃点亏,换个好口碑息事宁人。

否则一旦事情闹开,最后吃亏的,也还是商人自己。

官府的正义,可是很少光顾商人群体的。

所以在大明朝,商人的态度永远都是热情、真诚、友善的,而‘无奸不商’四个字正是大明商人的真实写照。

相传,“尖商”一词出自财神赵公明的“无尖不成商”。

赵公明得道之前是个普通的米商,那时人们用“斗”和“升”计量粮食,一斗等于十升。

他卖米粮时,总是要把斗和升盛满后再添上一些,让米粮冒出尖来,以示分量够足。

也因此博得好口碑和回头客,生意越做越好。

临终之时,赵公明嘱咐子孙:“卖米要给足量,无尖不成商。”

后来人们效仿,无论是邻里之间借粮、还粮,还是去集市上买粮、卖粮,都会让斗、升里的米粮鼓起一个“尖头”。

于是就有了“无尖不商”的说法。

至于后世形成的‘无商不奸’风气,则是另一码事。

虽然掌柜的态度不好,但是因为这是最后一家店,侯平也只能将就。

四处翻看了一下,书店里最多的就是一本名为《双鹤轩诗集》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侯平拿起来翻看了一下,里面的诗词大多都是他没见过的。

也欣赏不出个好与坏,随便翻看了两眼就打算放下,然后猛然发现刚才压在手中这本书下面的那本好像没有字。

便抽出来翻了一下,果然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